2024台湾大选落幕,民进党正副总统候选人赖清德和萧美琴当选,执政党迈向第三个4年任期。美国智库学者就选后台湾外交政策的动向、内部政治势力变化、以及北京可能会有的反应提出分析。
▲赖清德(左)和副手萧美琴(右)赢得2024总统大选,两人13日晚间举行国际记者会。(图/中央社)
华府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撰文引述7位研究员的看法。
澳洲国立大学政治学者宋文笛(Wen-Ti Sung)认为,短期内,可预见北京会严词批评,并持续文攻武吓;或许对台湾的部分出口产品实施具针对性的经济制裁,并进行军演和“灰色地带”策略,以此表明对选举结果的不满,并且先发制人、定下北京与新政府后续互动的条件。
长期来看,民进党必须在立院与在野党有效合作,倘若民进党能克服内部分裂导致的限制,将能更有力地与北京谈判,并有机会重启与北京沟通渠道,这对稳定区域局势至关重要。
“大西洋理事会”数位认证实验室研究员蒂柏特(Kenton Thibaut)指出,中共选前利用台湾民众对两岸局势的担忧,释出若投票给民进党将导致战争的讯息;选后恐将制造证据支持这番说词,各种战略部署,包括经济胁迫、升高紧张局势、称民进党和美国正破坏亚太地区稳定导致冲突的论调将随之而来。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坎普(Frederick Kempe)则指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台湾,而是“中国国内威权体制的失败”。
坎普说,倘若共产党领导层运作良好,习*近*平大可对台湾选举抱持更宽容态度;不言而喻的是,习*近*平自2012年成为中共领导人以来,中国内部面临经济低迷、青年失业率飙高等问题。与此同时,习*近*平整肃解放军,表面上为了打击腐败,实际上则为了加强控制,台湾则是透过半导体合作,跻身全球经济强国。
坎普忧心,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可能促使他必须让台湾2400万人民投入中国14亿人口的怀抱。
▲习*近*平自2012年担任中共领导人以来,中国内部面临经济低迷、青年失业率飙高等问题。(图/中央社)
不过,“大西洋理事会”资深研究员马克(Jeremy Mark)认为,选举结果表明“台海将维持现状”;政治上,这可能意味着两岸毫无任何谈判的度过未来4年,中国继续施压;经济上,可能一切如常,台湾持续出口物品至中国,中国依赖台湾半导体和其他电子产品的进口,以及台商到中国所创造的就业机会。
马克认为,在中国经济放缓之际,现状不太可能改变。不过,现状也意味着北京可能将持续利用经济手段胁迫台湾企业,中国可能会中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下给予台湾产品的关税优惠,部分出口恐将受到影响。
他预期,新政府选后将延续总统蔡英文的政策、分散投资风险,随着美中紧张局势加剧,以及两岸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这一趋势已经在加速。
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山口亮(Ryo Hinata-Yamaguchi)则分析,赖清德的胜利在现在的两岸关系和区域安全背景之下具重要意义,也反映台湾政治的复杂。
民进党争取到第三个总统任期,也是1996年来,8次总统直选中拿下的第5次胜利,已经超越国民党。赖清德选前民调保持领先,但同时也遭遇重大挑战。赖清德的胜利虽代表民进党仍是选民首选,不过民进党并未获得整体多数选民的明确授权,未来执政仍面临压力,需要策略性的调整政策。
非常驻高级研究员蓝若思(Elizabeth Larus)则指出,赖清德搭配萧美琴是一个具有国内和国际经验的团队,选举结果代表“经验”仍具重要影响。
▲赖清德的胜利虽代表民进党仍是选民首选,不过未来执政仍面临压力,需要策略性的调整政策。图为绿营支持者热情挥舞旗帜迎接胜选画面。(图/中央社)
另一名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洪川(Hung Q. Tran)认为,中国或许会以更具体的方式表达不满,加强干预,可能对台湾采取初步海上封锁行动,在全球面临中东冲突扩大、油价上涨风险之际,中国的反应可能会为全球经济增添阻力。
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e)学者祁凯立(Kharis Templeman)接受中央社访问时表示,目前不清楚北京会采取何种行动,但他们也有可能给新任政府更多展现诚意的机会,赖清德可能会面临比前任更多的压力,国际社会伙伴因此必须采取行动支持台湾来对抗挑战;美方已准备好与赖清德合作。
祁凯立表示,民进党失去立院多数的情况有可能让北京觉得有机可趁,认为他们过去的方法奏效,继续采取胁迫的手段,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对付台湾;不过,他不预期选举结果会造成地缘政治出现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