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庆仁 2009-7-21 13:13:57 发表于:博客中国
1970年代的日本,若有谁说90年代楼市将要崩盘,定会被嘲笑死,吃错药了吧?日本经济蒸蒸日上,大财团和老百姓手中钞票多得都可以购买下美国,难道还买不起区区一套房子。1971年日本人均GDP突破了2000美元,到1973年又跨了一个台阶,达到3000美元。1970年代因石油危机而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两个国家影响甚微,一个是西德,另一个便是日本,日本靠贸易保护和日元的低汇率,有效地消弭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大致从1965年开始,在日美贸易关系中,日本的贸易顺差就年年刷新,到了1971年,对美贸易顺差竟高达110亿美元。按购买力换算,当时的110亿美元,可能抵得上今天的一、两千亿美元。同一时间,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贸易逆差,好像是17亿美元。尼克松回天乏力,不得不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货币政策,并向日本施压,要求日元升值。
屈从于美国的压力,日元虽然数次升值,但对美元还是有很大优势,1美元兑换300日元,这样的汇率,日本商品不但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贸易顺差竟持续刷新。在这个形势下,70年代的日本社会一派乐观,尤其是观点一贯右倾的《产经新闻》,自信心空前膨胀,几乎到了“我”的程度,用目空一切的语气说,日本虽然没能够用军力统治世界,但日本可以用经济统治世界,还信誓旦旦的预测,50年内,日本必将君临天下,中国将彻底成为日本的属国,美国已经被日本买下来,不可能对日本发动进攻。
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产经新闻》的说法就没有道理,只要回顾一下当年日本的股市,就能够理解《产经新闻》为什么这样狂。从1974年至1981年,日本股市从3350点扶摇直上,一直涨到了8000多点,上涨了2.4倍。股市就像日本房地产业的强心针,随着股价的攀升,房价和房屋销售量不断刷新。用中国人的眼光看,那根本不是在买房子,而是在抢房子。一份来自网络的资料说,70年代日本房屋销售总量是600万套,平均每年60万套。
1970年代是日本城市化的高潮,由于城市用工需求的持续高涨,日本农村青壮年大批量的涌入城市,日本的城市也因此扩大了一倍,原来的老城区变成了城市的中心区,原来的城郊变成了新城。日本的地产商不愁土地供应,尽管地价与国民收入相比十分昂贵,但由于银行开闸放水,贷款额度高达房屋总值的85.3%(这个额度已经接近次贷了),居民购买的欲望持续升温。到70年代末期,日本个人住房拥有率已经达到62%,城市家庭80%都拥有了自己的房屋。
刺激日本楼市火爆的另一大因素是,1920年和1930年这二十年间,日本出生了1500万人口,实际数字可能比这更大,在这二十年里日本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是12%。正是这些人巨大的住房需求,强劲的拉动了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但同时也给日本房地产市场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为这些人买房子的时候,已经开始步入人生的老年。众所周知,日本不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国家,那么毫无疑问,10到15年之后也就是说进入,1920年代出生的人,就要相继进入养老院。
1920年日本人口净增加额是700万(数据绝对真实),700万人进养老院,等于空出350万套房子。这些空房无论怎么消化,都会抢走地产商们的市场份额,否则,除非能有一个跟地产商们不争嘴的另一个700万来填充这些空房。但事实上结果正好相反,日本从1950年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没有突破过1.5%,虽然同一时间日本人口基数已经突破了8000万,但以这个增长率计算,年人口净出生也不会超过200万。一正一负,日本房地产商肯定是在劫难逃。
中国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日本楼市崩盘是亚洲金融危机所至,这种观点毫无根据。这些人根本不了解日本房地产市场,只凭想当然,更可能是为了某种利益顺嘴胡说八道。事实上到网一查就能查到,早在80年代初期,日本房地产市场就杯盘狼藉了,房地产公司接二连三的破产倒闭,正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不过10年时间,盛筵就草草收了场。最近三几天,有人又出来忽悠说,日本地产市场出现了复苏迹象,不知道根据是什么?日本一家网站上说,日本闲置房屋未来20年都消化不了,除非从现在开始,日本妇女敞开肚皮齐刷刷的生一批双胞胎。
万科地产还是比较理性的,他们抓住了问题的要害,2008年8月份,万科的一份报告就是从人口结构上进行分析的。不过,万科的观点非常乐观,他们分析认为,虽然中国城市人口老化,但农村青壮年可以替补。该文以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民工问题,得出了每年城市25至39岁人口数将增加1500万的结论。1500万人就是750万套房子。这个结果当然不错,只是不知道王石先生去农村搞过实地调查没有,如果他实地调查一番,万万不敢得出这样的结论。
真实的情况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70%都已经进了城。或者说,该进城想进城的早都进城了,没进城的都是不想进城的,这些人视土地为命根子,虽然没有进城打工收入多,但二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人家就知足了,倘或乡镇干部还能发点善心,这些人对农村绝无二心。笔者每年都下乡一段时间,吃住在这些农民家里,对这些农民实在是太了解了,他们留恋土地,几乎到了执著的程度。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农民的质朴、敦厚、善良、乐观,是原汁原味的,他们不想为发大财撇家舍业,更舍不得他们在农村盖的房子,还有宅基地。
1970年代的日本就是今天的中国,1980年代的日本就是10年后的中国,谁要是不信就瞪着眼看好了。在中国城市里的80、90后一代夫妻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以后,很快80后一代的小夫妻就会从双方家长那里再继承两套房屋。这些房屋的总量是多少呢?1950年代中国人口净出生数1.5个亿,其中0.5亿人出生于城市,0.5亿等于2500万个家庭,等于2500万套房屋。面对这250万0套房屋,潘石屹肯定是要改行拍电影去了,任志强跳不跳楼难说,总之无论是谁老婆的乳房也救不了房地产。也许,聪明智慧的王石先生,或可躲过一劫?
******************************
作者:刘宗勇 2009-7-21 09:01:40 发表于:博客中国
房子涨价,股市下跌,石油巨升,这都不关老百姓的事,如果钱不值钱了,老百姓会是什么样的一片光景?
什么叫钱不值钱?是钱多得没法花了?还是钱的面值大了?还是其它的。可老百姓说,我们现在还是穷光蛋啊,为何说钱不值钱了。有人说了,在未来一年里,我国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其原因是2008年11月开始,中行就增发贷款,到2009年1月时贷款额度高达9000亿元,到4月的时候,已经到5.1万亿元。据悉,我国2008年的生产总值约为30万亿元,新增贷款量已经占了四分之一之上。贷款可能跟大家都没关系,可钱到哪里去了?接下来,人民币会不会像美元那样贬值,谁也无法预料。
我认为,当前老百姓应准备好自救,不要在钱不值钱的时候再去希望谁来拯救
不要恐慌
目前,我们的口袋已经很紧了,如果再来更大的经济风暴,或许有很多人就会觉得世界怎么了。
*******************************
粮价连涨六个月引发通胀隐忧
据国家统计局本月17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6月份,我国粮食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2%、1.0%、1.5%、0.4%、0.8%、0.6%,已连续六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4.9%。
粮价号称百价之王,粮食与许多农副产品价格密切相关,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往往成为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1985年、1988至1989年和1993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不仅如此,伴随这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也都在上年或当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今年,恰恰也是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今年上半年总的新增信贷达到7.37万亿人民币,比2008年上半年猛增了201%,M2同比增长28.46%,增幅比上月末高2.72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快增速;M1同比增长24.79%,增幅比上月末高6.09个百分点,是上一轮通货膨胀结束后增长速度较快的一次。
此次粮价上涨是否真的会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来临的担忧。
“从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状况看,今年以来的粮食价格上涨不至于引起通货膨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明确指出,“我国的粮价是由国家调控的,从我国粮价已经连续6年负增长的角度看,这次粮价上涨呈现明显的价格回归愿望和政策导向,是国家托市的一种策略。今年下半年随着新粮即将上市,国家为腾空库存,会陆续开库放粮,加快拍卖粮食的节奏,市场粮源充足,价格自然会回落,不会对通胀产生推动作用。”
目前的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通过调节库存仍可控制价格上涨幅度。进入6月份,国家加大了库粮拍卖频率,国库收储的2008年产大米就放了三次,对市场粮价起到抑制作用。
而且,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将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目标提增至11,000亿斤,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价格上涨,将会有利于减少国家对农民种粮的补贴,降低政府今年的财政赤字。”张铁刚进一步指出,“粮食价格上涨应该是一件好事情,目前国家一直在寻求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途径。粮食价格不上去,实现农民的收入增加就很难。”
在我国CPI商品构成和权重中,食品类商品权重占33.6%,决定着CPI运行的基本趋势。历史资料显示,我国CPI走势与食品价格走势的相关程度很高。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乃食品价格的基石,因此,研究粮食供需状况及其价格走势对预测CPI运行态势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目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仍然分别占到37.7%和46.2%,粮食价格仍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最具影响力的项目,因此对居民的消费支出仍有重要影响。粮价价格上涨还会直接带动其他商品尤其是酒类及食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同时间接造成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渤海证券分析师闫亚磊表示。
□证券日报记者 马红雨
*************************************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7月21日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张曼 张宇哲 霍侃】央行已在其年中工作会中将防通胀列入工作目标。
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7月19日与20日,2009年中国央行年中工作会在吉林长春召开,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防通货膨胀。
央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当前需要担心的绝不是通缩,而是通胀。
央行于会议结束次日发行150亿元1年期央票,引导利率升至1.6467%。
为防止大规模信贷投放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近一个月,央行已经通过提升正回购和央票利率、发行定向央票、要求银行上报月末信贷数据等方式,向市场释放货币政策微调的信号。
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7.37万亿元,为去年同期的2.3倍。同时,股市和房市价格也大幅回涨。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杨青丽表示:“这是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博弈。如果商业银行在这种调控下放缓了信贷投放,央行这些调控手段就足够了;如果下半年信贷收不住,央行就需要更严厉的手段。”
7月21日,央行打破只在周四发行央票的常规,在周二发行150亿元1年期央票,利率上升5.17个基点;同时进行150亿元28天期正回购,利率上升4个基点至1.09%。
杨青丽认为,现在央行的调控之意已经很明确了,7月信贷数据出来后,就可看看调控结果如何。
杨青丽分析,上半年银行大规模放贷后,基本完成了年度指标,下半年信贷增速可能会下降,这也是银行为下一年考核指标留些余地的现实考虑。
事实上,6月中旬,建行就因为看到“兄弟行”新增贷款冲高的雷霆之势,紧急关闭了该行的信贷审批系统几日,以防止分支机构“竞相冲高”。
在7月15日、16日举行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包括央行在内的多部委人士也表示了对经济调整不到位、未来可能出现通胀的担忧。委员们认为,要严格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风险和金融风险。
瑞信的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中国的通胀压力会比其他国家来得更早,来得更强。主要因为:在其他国家信贷紧缩的时候,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大规模向企业借钱;在全球其他国家经济尚低迷的时候,中国经济提前出现复苏迹象。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表示,预计四季度(可能是11月)会看到CPI由负转正,因为目前同比下降很大部分是因为翘尾因素,而相邻月份的同比下降速度在缩小,中国将来通胀很可能由食品价格推动。他解释说,上半年M2增长28.5%,而同期名义GDP仅增长3.8%,双方之差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4.7个百分点,这是过去罕见的,如此势必造成市场的通胀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