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历届全国运动会回顾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民国时期历届全国运动会回顾

 

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始办于晚1910年,是中华民国最高级别的运动会。1949年以前因为局势动荡,间隔不规则的举办,到最后1948年上海的一届,这期间一共实际上举办了七届,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1912年1949年)实际举办六届。

现在于台湾地区举办的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是由台湾省运动会台湾区运动会改制而来。台湾省运动会从1946年第一届开始,到1973年为止,总共举行28届。1974年起,因应台北市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名称改为台湾区运动会。1999年起,为因应台湾省虚级化,故更名为全国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并由行政院体育委员会主管相关事务。

 

历次赛事

第一届全运会

    时间:1910年10月18—22日

    地点:南京

    第一届全运会实际上是中国最早的博展会即南洋劝业会的一个附带集会,是由基督教青年会西籍传教士爱克斯纳(D·T·MaxEsner)通过上海青年会所发起,当时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简称为全国学界运动会。辛亥革命后,称这次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会长为爱克斯纳,参加单位分为华南、华北、武汉、吴宁(苏州、南京)、上海5区,运动员共150名。全运会文件均用英文,量度用英制,带有殖民地色彩。竞赛项目只有男子田径、足球、篮球和网球4项。田径赛又分高级、中级和学校3组。比赛结果,上海得高级组田径和网球冠军,获总分第一,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学校组第一名。在封建落后的清朝末期,这次运动会无疑是新兴事物,虽成绩平平,但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



    第二届全运会

    时间:1914年5月21—22日

    地点:北京天坛

    第二届全运会由1912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竞进会主办,实权仍操纵在外国人手中。当时实际负责人是基督教北京青年会干事侯格兰德(A·N·Hoagland),任大会秘书长,大会一切文件仍用英文。这届运动会分全国为东、西、南、北4部参赛,运动员分别佩带黄、红、白、绿色标带以示区别。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后不久,政权落入袁世凯手中,时局动乱,因而参赛运动员比第一届少,仅96人。比赛项目有男子田径、篮球、棒球、网球、足球、排球6项。北京天坛体育设备简陋,开幕闭幕式都有南苑航空学校的飞艇绕场数周助势,袁世凯还派人讲话,但并未引起全国重视,第一天观众1.5万余人,次日即骤减。比赛结果,北部成绩最好,获田径、篮球、棒球、排球(当时称队球)和网球双打冠军,总分第一。东部获足球冠军,南部获网球单打冠军。



    第三届全运会

    时间:1924年5月22—24日

    地点:武昌练马场

    第三届全运会由熊希龄、张伯苓等9人组成筹备委员会,中国业余体育会秘书长葛雷(J·H·Gray)任技术顾问。运动会分东、南、西、北、中5区进行竞赛,有13个省参赛,还有马尼拉华侨篮球队参赛,运动员有5百余人,开幕时观众5万余人。事先各区曾组织预选赛30余次。比赛项目有男子田径、足球、篮球、网球、排球、棒球和游泳,女子篮球、排球和垒球,另加国术一项。这届运动会是在全国反帝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体育工作者夺回体育领导权,改变了全部由外国人操办的局面,只有游泳及棒球裁判尚有三四个外国人担任。此届与前两届不同的是开女子参赛之先河和国术比赛,量度一律由英制改为公制,还增设了童子军团队比赛和团体操比赛表演。这届全运会华北获总分第一(113分),华东第二(108分),华中第三(28分)。



    第四届全运会

    时间:1930年4月1—10日

    地点:杭州梅东高桥

    第四届全运会是国民政府第一次举办的全运会,组织工作全部由中国人担任,故又称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规模较大,当局很重视,政府要员林森、戴季陶、何应钦夫妇等赴杭出席,戴季陶任大会会长,蒋介石亦着戎装出席并在民众中发表演说。表明当局对体育健身和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视。此届第一次采用按省、市行政区划参赛制,有14个省、7个特别市和华侨共22个单位的150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有男子田径、全能、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棒球8项,女子田径、篮球、排球及网球4项。与第三届全运会不同的是全能运动从田径中分项,女子加田径和网球两项。这届由上海、广东、香港分获总锦标。其中上海得足球、全能锦标,广东得男排、男网、女田、女排锦标,香港得男子游泳、棒球锦标。以南开大学为主的天津队夺得男子篮球锦标,北平女子篮球队以一分之差战胜上海队夺得锦标。



    第五届全运会

    时间:1933年10月10日

    地点:南京中央体育场

    第五届全运会是国民政府组织筹委会主持。大会总干事张信孚,副总干事吴蕴瑞,参加单位33个,运动员2697人。比赛项目除与上届相同外,加女子游泳及垒球两项。比赛结果共打破21项田径、4项游泳全国纪录,上海获这届运动会的总锦标。这次引人注目的成绩是辽宁运动员刘长春的100米跑10秒7,上海运动员郝春德跳远达6.912米,香港选手杨秀琼囊括50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俯泳全部冠军,故人称“鱼美人”,轰动一时。



    第六届全运会

    时间:1935年10月10—22日

    地点:上海江湾体育场

    第六届全运会于1935年10月10至22日在上海新落成的江湾体育场举行。这届全运会第一次按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运动大会举行办法》执行,在参加办法、比赛规则、录取办法等方面趋于规范化。参加单位38个,运动员2286人,其中华侨很多,上海代表团最大,共233人,观众每日在5万人以上,均创历届全运会纪录。竞赛项目与第五届相同,国术开始设立锦标。这届共打破11项田径、8项游泳全国纪录。上海获总锦标,得冠军的项目有男、女排球,女子篮球,棒球,男网双打和男、女田径。



    第七届全运会

    时间:1948年5月5—16日

    地点:上海江湾体育场

    第七届全运会处于内战期,但这届运动会还算完成了它的使命。参加单位58个,运动员2670人,台湾省首次参加。比赛项目增加了乒乓球、举重、摔跤、拳击和羽毛球,国术作为表演项目。很多项目成绩下降,但仍有8项田径,4项游泳,2项举重打破全国纪录。这届团体总分男子前3名是香港、马来亚华侨、菲律宾华侨,女子前3名是香港、台湾、马来亚华侨。

*********************

1933年,南京中央体育场建成,并在当年10月10日开幕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召开时正式启用。这次全运会共有来自各省、市、区以及华侨团体共30个代表队参加,共打破29向全国纪录。1932年代表中国参加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的刘长春,在这届运动会的百米赛时,跑出了10秒7的成绩,平了远东记录;香港女选手杨秀琼夺得四项游泳冠军。

照片上的一位军人和一位市民正在购入场券,运动场的看台上已是人山人海。



男子田径比赛的前三名分别被河北、辽宁、上海选手夺得,合影中选手们成功的喜悦情不自禁的写在了脸上。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武术运动盛行,各地经常举办各种比赛。1935年10月,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武术表演比赛。图中的这位女士,穿着中式旗袍,手挽中式长弓,正在进行射箭表演。



1935年,第6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图中合影的三位选手,从衣着方面看,颇为时髦。




这张图片中正在排练健身操的是杭州某中学的女生,从图片上看,这座室内体育馆还是很标准的。



1937年5月6日,上海举办第9届小学生运动会。此时距卢沟桥事变还有两个月,距残酷的淞沪会战也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图中的三位小选手安好否?



中国象棋也是传统的体育项目了。上图是三十年代一场别出心裁的象棋比赛,体育场内硕大的棋盘上,由人代替棋子,两位对弈者坐在体育场的边上,每走一步棋,坐在梯椅上的两个人便用传声筒指挥“棋子”移动,这样整个体育场的观众都可以看到比赛的情况了,这也是原始的“大屏幕现场直播”吧。



1948年5月,上海,台湾省代表队出席第七届全国运动会。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9/0102/11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