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沉重 川震灾区弥漫自杀风险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打击沉重 川震灾区弥漫自杀风险

 

灾民做心理健康评估

 

  《东方早报》报道, 失眠、抑郁、焦虑、恐惧、经常深陷痛苦,已是游荡在灾区的一个个幽灵,悄悄影响和改变着灾民的生活。

青川竹园镇黄沙坝安置点猛虎社区的板房群里居住着700多位灾民,主要来自红光、马公、房石等6个重灾乡镇。据社区群众工作站站长侯发明介绍,社区分4个组,1、2、3组住户的家属死亡率在50%左右,第4组只有1户家中有亲属死亡。

  专家组调查发现,家属死亡率高的前3组,几乎无人外出打工。而第4组,据组长陈朝彦介绍,青壮年基本已出去打工。

  地震的打击越沉重,外出打工的人数越少———这一现象,同样反映于专家组走访过的关庄寺坝居民集中安置区、竹园镇黄沙坝安置点渔水社区。

  专家组成员、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所所长曹日芳说,“这符合心理卫生规律,亲属伤亡与否以及是否存在重度财产损失,与灾民过度焦虑情绪显著相关。”

  专家组还发现:与地震前比,灾民的家庭矛盾明显上升;存在对任何事情欠缺信任的情绪;一些灾民对前途感到渺茫、绝望。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王义强说,“灾民的痛苦在地震初始是显性的,现在已变成隐性的了。”“悲伤埋在心底,却又反映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浙江心理危机干预回访专家组是在对灾民进行“地震后心理健康评估”问卷调查时,发现灾民的种种心理问题的。这份50个问题的问卷由三部分组成:个人基本情况、地震当时或震后情况、心理影响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震后,平武县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达12.59%。灾区群众中超过1/2的人存在睡眠困难、焦虑症状和过度警惕症状;近1/3存在闯入症状,表现为做噩梦;1/4左右的人表现有回避症状。

  王义强说,“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暂时性精神创伤,几天至几周内可减轻或消失,康复可能性大,我们更担心的是部分急性应激障碍患者会转变为PTSD。”

  PTSD是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英文简称,中文叫作“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PTSD涉及的是多种重大问题和功能不良症,能影响人在生理、心理、意志力、社会、职业、学业、人际交往等诸多领域的正常功能,一旦心理防线失守,将长期遭受其害。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8/1014/10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