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历史真相:被故意误传的经典名言
中国有句成语叫断章取义,不知道属于“国粹”还是英语亦有之。最近看到一则贴子,觉得真正能将之发扬广大的,似乎还是国人出色。
贴子名叫“被误传的经典名言”,颜某人的博文,很少做文抄公的。看到此贴,如受洗礼(猥顼人士联想到割礼也无妨),忍不住手贱,抄录几段。
误传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爱迪生
据说后一句话是,“但那1%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唉,本来引用名言略去一句话倒算不了什么,可略去的这句话恰恰是最重要的。既然称之为“天才”了,实在不是仅靠汗水能堆积起来的,比如说颜某人————————他女朋友。天才不代表成功,我们要的也是争取成功而不是争取成为天才。所以用“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更多的是在诠释成功而不是在诠释天才。这句被我们误读了几十年的名言,不知也激励了多少人,同志们辛苦了,爱迪生补充说明,你们白流汗了。(顺便提一下,有一个牛人专门作了考证,爱迪生的原意是——天才是一个把自己所有工作做完的有天分的人。)
误传二:不存在一个掷色子的上帝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不掷色子。”他这句话是针对量子
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教材是怎样篡改爱因斯坦的话的——绝对令你目瞪口呆。教材说:“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物理,是因为爱因斯坦觉得量子物理学家承认有一个掷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颜某人评曰,由这个例子足可见“名言”这种东西是可以随便往伟人嘴里塞的。比如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多好的对联啊,现在谁都知道是清代蒲松龄写的。颜某人恰有考证癖,知道此联乃是我的一个本家——颜迈同志所做。最早看到的报道是颜迈乃是一个
误传三: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拿破仑
“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谁都知道这是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接受这句话,是因为一个伟大的
颜某人评曰:嘿嘿,嘿嘿……(我知道你很难过。)
误传四: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布莱德利
我们过去知道的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是第一个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句话就是明证。但是,布莱德利说的这段话却是有前提的:“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上面的话是原作者写的,颜某人照章全录。据我所知,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云云似乎好像应该大概或许不是那么回事,我所知道的历史是朝鲜发动对韩国的“统一战争”,联合国表决谴责,维和部队出兵,咱们伟光正的解放军战士支援朝鲜,一举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既然历史都可以被误读,一个美国佬的一句话,大家就将就吧。
四段网文抄完(现在的文抄公真省事,连动笔都不用了,直接复制粘贴。电脑这玩艺,谁说不是好东西?),颜某人开始做总结陈辞——
大家听说过割礼吗?鉴于此博有女性读者,不知道就算了,俺也不做具体介绍。那阉割总听说过吧。曾几何时,阉割是东方不败、岳不群等成功男士追求的一种“极限运动”,但据金庸同志考证,这二位仁兄似乎都没有从此变性,一举加入妇联。可现代人阉割起名言来,却大有要将其“雄变雌”“牡变牝”之势。割掉的总是最要害的部分,割完之后连意思都变了。被阉后的原话,再包装成“名言”,广为流传,我们可称之为“名言净身运动”。
当然,能在网上看到的,被揭发“下面没有了”的几句名言,都属较极端的例子。而且颜某人以为,揭丑者也只是口头说说,没有拿出确切的考证依据来,故我也只作摘抄,姑妄听之。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手中确有几段名篇被“阉割”的例子。
应该让大家广为知道的一段出自我们的教科书。几年前(我还在复旦图书馆“俘书”那当儿),闻一多的孙子闻黎明出书《闻一多年谱长编》,收有其名篇《最后一次讲演》,结果读者在书中读到十分陌生的一段: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为什么大家都没见过这一段话呢,当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把他删掉了。为啥要删掉呢,说来好笑,因为教科书上,跟这篇放在一起的,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别人,司徒雷登》。在此,我要感谢最早删这一段的人,这一刀挥下去,割得好,没有这一割,以闻一多“公然抵触领袖”的言论,《最后一次讲演》也不可能流传,更不可能被编入教科书。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包括司徒雷登、史迪夫在内的美国人当时在抗战的中国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我想历史也该给个正确的评价。为什么这一段还是被阉割如故,我不懂。
另一则例子还是出自教科书,是最近热炒的《口技》被删的内容。这段内容原文就不必抄录了,上网到处都找得到,大约有两层意思,一
总结得差不多了,再说点“疑似题外话”。颜某人除反对一切形式的阉割原著之外(最著名的阉割还是孔子删诗,以后拟作专题讨论),还尤其反对
不良的“名言净身运动”,大概与政治和急功近利的作风有关。还好,现在网络发达了,一句关键词就能搜得全章,这一进步对世界文化界来说,将是历史性的。我主张大家充分利用起这一工具,发起“名言再殖运动”,很多时候,全貌,就是历史真相。
在教科书中的《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的名篇。因为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放在一起。所以把闻一多文章中的‘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都删除。一直到闻一多孙子闻黎明编的《闻一多年谱长编》出版,别人才看到原文。因为是教科书,印象特别深,有些人恐怕到死也不知道文章被删过。”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
为什么大家都没见过这一段话呢,当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把他删掉了。为啥要删掉呢,说来好笑,因为教科书上,跟这篇放在一起的,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别人,司徒雷登》。在此,我要感谢最早删这一段的人,这一刀挥下去,割得好,没有这一割,以闻一多“公然抵触领袖”的言论,《最后一次讲演》也不可能流传,更不可能被编入教科书。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包括司徒雷登、史迪夫在内的美国人当时在抗战的中国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我想历史也该给个正确的评价。为什么这一段还是被阉割如故,我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