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星期一(9月15日)宣布削减利率,以促进放缓的经济发展。
中国央行的减息决定包括,把主要利率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降低到7.2%,削减0.2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央行还同时宣布把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这是自2002年2月以来中国央行首次削减利率,也是1999年11月以来首次降低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
在世界金融市场面临严重困难的背景下,中国央行的两项决定都有些出人意料。
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经济仍然属于高速增长,但是在去年显著放缓。
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的通货膨胀率降低到5%以下。一些专家认为,这使得维持高利率已经不再必要,从而促使中共当局再次把注意力集中在扩张经济方面。
**********************
两率双降是救经济而非救股市
银行股息差缩小反添利空 此次的货币政策调整从调整幅度和范围上看为微调,一方面是针对中小制造业融资难的问题,以期缓解中小制造业目前所面临大规模破产的险情。减少失业,保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是针对持续萎靡的股市。下跌了4000点的股市中国股市,颓势不改。更受到美国两房次贷危机蔓延、雷曼兄弟股价暴跌,可能破产等外围市场不利因素的影响,A股很难走强。此时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会对市场直到提振作用,但由于新政将导致六大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减小,利润下降,此消息对银行股为利空,加之上周五金融股大跌,周二股市可能继续大跌。降息表面利好,实为利空。(财经观察家,独立财经评论员 侯宁) 大势分析 利好并非针对股市 下降趋势难改 根据最新的8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当期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虽然CPI涨幅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但是PPI涨幅仍达到了10.1%,考虑到PPI向CPI的传导时效性,未来CPI重新上涨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另一方面,尽管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但由于部分资源品价格受到控制,下游生产企业却无法有效将成本向消费者传导,使得企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这也导致了当前企业的经营已经十分困难,从而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压力。 下调效果需要观察 “此次央行下调贷款利率,目的就是为了保经济增长。”广发证券金融行业研究员余晓宜告诉记者。 余晓宜表示,这次下调贷款利率以及股份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力度还是很大,不过,是否会继续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仍有待观察,“应该要看一个季度的数据后,才能确认。” 一位阳光私募基金的投资总监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虽然贷款利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企业真正能够减轻多少的成本,对于微观企业的盈利有多大的改善,是需要观察的,不可否认,降息肯定是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都不乐观,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在今年7月出现了见顶回落,未来在上游原材料价格高涨、下游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必然进一步下滑,单单依靠贷款利率的微调,很难改变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运行趋势。 不确定因素仍没有改变 一位上海的基金经理也告诉记者:“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是保经济增长的一个措施,对市场肯定是有利的,短线股市可能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信心的恢复需要过程,而众多不确定因素仍然没有改变,比如宏观经济、企业业绩等等,因此要迅速改变趋势几乎不可能,只有等所有市场担忧的问题逐步明朗之后,这才应该是市场真正出现转机的时候!” 银行股将拖累A股走势 此次央行下降贷款利率,受影响最大的是银行业,而与此同时,由于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美股的下跌,A股也将遭受严重外部压力。 “金融股将面临大幅下跌的风险,”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清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这样表示。由于下调贷款利率导致银行业利息收入减少,而金融股政策执行之后,今年后几个月的利润将会就此减少4~7个百分点,对业绩影响非常大,而银行板块在整个A股市场的比重又最大,市场难免会对此做出反应。 昨日独立财经评论员侯宁也表示,降息表面利好,实为利空。货币政策的反复,更加印证了目前的经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侯宁认为,货币政策调整会对市场起到提振作用,但是由于存贷差减少,将导致银行利润下降,其对银行股为利空,周二股市可能继续大跌。 而民族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徐一钉告诉记者:市场总趋势不会改变。降低贷款利率对企业是个利好,因为贷款利率降低之后,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应该说这是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管理层出台的积极措施。不过总体利好效应也非常有限,原因很简单,虽然降低贷款利率对市场短线会有积极影响,但对目前权重最大的银行板块肯定不利,因为息差的减少,对银行业绩将会造成影响,而银行股的表现显然又会对指数形成拖累;此外,雷曼兄弟面临破产对于周边股市的影响相当明显,因此周二A股即使有所反弹,高度也相对有限,中期趋势不会因此而改变。 而英大证券的李大霄也认为,后市市场将可能在2000点的区域反复震荡,但是对于相对低估的品种,(世界经济学人http://economist.icxo.com)没有必要继续杀跌了。不过,他认为目前仍然不是大举入市的时候,他建议投资者保持均衡的仓位,也就是现金、股票和债券的均衡。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好事,但是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就够呛了。”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只下调贷款基准利率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利空,因为银行息差这块收入将有所减少。”沐华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国泰君安金融行业分析师伍永刚,他告诉记者:“经过测算,这次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国有大银行,会使得它的净利差收窄11个bp(bp即基点,一个基点是0.01%),净利润下降将在5~7个百分点左右。而中小银行净利润将下降4~6个百分点左右,因为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使得净利差上行两个bp左右,净利差将收窄10个bp左右。”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毛晋楠 李凯 姜艳艳 崔丹
******************************** |
减息为何反致市场暴跌
2008年09月16日
广州万隆
提要:按正常理解,央行在最近数年内首次破天荒减息应是对市场的利好。然而,市场用低开低走的走势再次推翻了这种正常逻辑,而导致市场这种奇怪走势的背后究竟是何种原因?
一、减息缩减银行业利润
中国人民银行15日下午宣布,将于本月16日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同时从9月25日起,下调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也是央行9年以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实际上,对于主要的大银行而言,此次结构性调整利率反而压缩了其存贷业务利差。首先,下调贷款而不调整存款利率,无疑可能压缩存贷款利差,这对当前单一的银行主营业务无疑是一大冲击;其次,下调准备金率的受益方仅局限于中小银行,对银行业的放松力度不够。
从今日盘面来看,我们发现银行股显然成为下跌重灾区,这实际上是投资者对当前宏观经济不景气背景下,银行业绩降低的一种悲观反应过度释放的结果。
二、缺乏方向感让投资者感到恐慌
平心而论,央行降低利率实际上包含着对市场多重元素的影响。
悲观来看,银行存贷利差缩小,是对银行利润的一种打击。而在美国雷曼兄弟破产的背景下来看,央行破天荒的改变利率调整方向,也可能蕴含着对未来经济发展不乐观的推测。但从乐观角度来看,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基调的改变已经开始启动,而这次央行的减息在某种程度上至少代表着加息周期的结束,是宏观调控的一个分水岭。
所以,只要严谨的分析这一信息,我们就发现并不是什么悲观的预期在主导市场,而实际上是投资者看不清楚方向情况下一种下意识的选择。尤其是银行股用几乎全线跌停的走势来展现对这一消息的反应,可以说已经大大超出了理性的范围。
三、市场已陷入习惯性下跌的怪圈
实际上,由于体系缺陷的原因,中国股市走势往往是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在牛市发展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会被股价上涨的热浪所刺激,会产生一种惯性买入行为,很少真正的深入分析基本面背后更深层次的转变,被套在市场顶部也就不足为奇。这也就是一种典型的情绪驱动行为而非理性决策的模式。
在熊市是同样道理,一次次的深度套牢往往让投资者由焦虑到悲观再到绝望,而市场情绪发展到极致则往往是对任何消息几乎一致的非理性反应,习惯性杀跌也就不足为奇。
比如油价节节下跌本来对中国石化(9.13,0.16,1.78%,吧)等是一大利好,然而我们看待其非但不为所涨,反而还受到市场拖累而快速下跌。实际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背后,正是人类恐慌和贪惧心理的集中体现,而非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所能解释得了的。
*******************
中国经济与股市惊现“结石儿”
一个社会连对婴儿的呵护都丧失,说明诚信底线与良知处于崩溃边缘。如果一个市场对交易者屡屡进行偷袭式的攻击,说明市场秩序处于混乱与失控状态。
面对令人震惊的结石儿现象,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殷春永出离愤怒,他的办法是祈求于上天与人的良知!祈求于人的良知,是无奈之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社会信用的绝望。中国股市也有许多“大头婴”与“结石儿”,难道中国股市也要祈求上天眷顾与交易者人人良心发现?
虽然A股市场每天蒸发市场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但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原因有三: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增长率下降;央行暗示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证监会表示不会对“大小非”解禁设立“禁区”。
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为12.8%,该增幅将是2002年8月以来的6年新低。这导致了投资者预期悲观,继续减仓。另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官员11日表示,中国8月发电量较去年同期仅增长5.14%,为8年多来最低按年增幅,“发电量增幅已连续第3个月下滑,有2/3的省份用电量出现下降”。发电量下滑是经济滑坡的前兆,甚至比GDP数据更准确地反映了工业增速的下降。
央行的货币政策雪上加霜。虽然“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提法消失,以前每月一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已有两月没调,对“三农”、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信贷也有所增加,但这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会放松。9月1日,央行在其网站上挂出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央行表示:“当前需要保持必要的总量调控力度。”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央行行长周小川暗示货币政策不会放松,因为央行的主要责任是 “控制通胀”,导致市场更加惊恐。
紧缩的货币政策源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一位金融专家的观点就是代表。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保持在高位,GDP只要在8%、9%以上就可接受。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仍是通货膨胀,主要因为需求超过供给、外部成本上升,而就业数据持续上升证明经济并没有出现太多的问题,反而通胀更令人担忧。
这样的就业数据是让人怀疑的,预计我国到年底创造就业岗位1200万个,并没有考虑今年我国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状况,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就业数据遗漏了农民工新增就业岗位。如此计算,我国创造的就业岗位会少得多,如果再刨去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增加的就业人口,才能反应市场化企业的生存现状。张五常先生在东莞调查的数据是,最近这半年,因为人民币升值,加上新劳动合同法,差不多5%的工人开始回家耕田去了。以中国的情况来说,再增加10%,农转工的成果就差不多还回去了。
央行的机关报中国的 《金融时报》一直在发表唱多股市的文章,希望央行能够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股市的支持,比如接盘银行股大小非,或者让排队等待上市的银行缩减大小非规模,以低市盈率发行,体现让民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宗旨。
对于大小非,我已经无话可说,继续用某些人士所理解的“市场化”来解决大小非的问题吧,市场会作出自己的判断,纸究竟包不住火。至于平准基金,各位就别抱奢望了,让平准基金接大非,不过是财政从左口袋倒到了右口袋,没有任何增值的意义。
在政策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关注的是基本面与货币政策。在基本面方面,笔者是悲观者,认为国际经济已经非常明确地进入衰退期通道(世界经济学人http://economist.icxo.com),中国经济处于不明确的波动期,油价下行股市上升的一套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市场;而货币政策方面,同样没有乐观消息。
可以使用的共有两笔资金,8月以来证监会批复QFII创新高,2008年共批复13家QFII机构,共有65家外资机构获批QFII资格,增加的100亿美元无法缓解股市资金饥渴症;真正能解决股市流动性不足的是银行2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存款,这是历史上居民储蓄数额的顶点。我相信,股市到南墙之后,有关方面将采取有力措施引导20万亿元储蓄到消费与资本市场,前提是,名义GDP下降低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