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下的“公关费”
科研经费是怎么花出去的?这里面有“奥秘”。山东省委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为争取经费,必须得开展公关活动,这项花费占去科研经费的很大一块。记者发现,现在课题申请难度越来越大,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数的科研机构都要依靠争取来的科研项目经费,才能维持运转,而本周期内科研成果的水平又为下一周期争取课题和经费奠定基础。竞争机制的不规范,使得相当数量的课题组及科研人员将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课题申请环节。
“争取项目有很多‘潜规则’,要看关系。有关系的,项目设计得不好,也能上;没有关系,课题再好,也不容易上。项目需要跑,我的一个同事到北京跑项目时,到一部委看他们办公条件很差,马上掏钱帮人家购置了新的办公桌椅,课题自然就到手了。”山东师范大学一位教师向记者反映。记者了解到,为了获得生存机会,不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都去争取项目,这背后有很多文章,有关系的动用关系,没有关系的“创造”关系。
“项目老板”的“发财经”
时下,“项目老板”的称呼在科研圈内很流行。何谓“项目老板”?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然而其主要工作并不是科研,而是搞科研公关的专家教授。他们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关系,专门“跑项目”,揽课题,自己掌控科研经费,课题则“转包”给朋友、同事或自己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做。待到出书出成果时,“项目老板”挂个名,既占有了别人的科研成果,又为自己争取更多项目积攒了资本。
中国科协2003年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发现,有14%的人认为在项目申请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有50.7%的人认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 “申请课题困难”。在采访中,一些学者坦承,一些科研领域成为某些权威或领导的势力范围,形成了“圈子”。只有进入“圈子”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而外围的科研人员,或者只能得到一些资助力度很小的课题,或者一无所得。
为什么大家都不惜一切去“跑”课题?一些科研人员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讲,因为课题就是立身之本,有了课题尤其是国家级课题,就能评职称、评奖乃至当博导等,就会一顺百顺。
而“项目老板”无疑是“跑课题”中最为惹眼的一个群体,他们把持着科研资源,成为某一领域的“把头”。其中有很多身价上千万元,开着名车、吃着大餐,动辄一掷千金,老板派头十足。
“项目老板”的出现,加剧了科研项目申请的“马太效应”,科研项目更多地集中在“老板”身上,而大多数学者对此深恶痛绝。一些青年学者说,有的科研领域已成为某些学术权威的势力范围,“学霸”、“学阀”之气在一些学术权威身上时时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