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跌破2700点 市场信心严重受挫
沪深两市今日(8月5日)延续周一大盘下跌强势的惯性震荡下挫,沪指并在尾盘的一路抛压中跌破2700点关口。截至收盘,沪指报2690.75,跌50.99点,跌幅1.86%。由于在维稳背景下股指连下台阶,市场信心严重受挫,每轮杀跌都伴随着部分资金斩仓出局。
沪综指开盘2751.20点,收盘报2690.75,跌50.99点,跌幅1.86%,成交量433亿元;深成指开盘9370.58点,收盘报9080.21点,跌295.48点,跌幅3.15%,成交量246.5亿元。在热点退潮、观望心态浓重以及南车发行、管理层继续维稳等因素影响下,大盘再度进入缩量盘整。
盘面上,两市下跌个股超过1200家,跌停个股近20家,市场萧条气氛比昨日更加浓厚。板块几乎全军覆没,地产、有色金属、奥运、汽车、新能源等板块疯狂杀跌,其中煤炭钢铁跌幅靠前,奥运、农业等题材股也纷纷回落,仅飞机制造和仪器仪表板块收红。金融板块今天无疑成为明星,虽然在尾盘银行股的跳水下最终收跌,但今日大部分时间都一直涨幅居前,因为市场传闻的央行放宽信贷规模今日终得到证实。
当前走势中有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5日均线已经下穿了其它各均线,出现短周期均线死叉现象。市场人士担心,目前沪指已完全形成了反转向下的形态,未来料将激发技术抛压加速涌现,从而再度考验前期调整低点的支撑。
汇阳投资认为,今日大盘继续呈现放量下跌之势。上证支撑在2720点一带,而今已经跌破,预计后市向下寻找支撑位。因此控制风险为上,短线不宜进场。投资者仍需耐心等待短线反弹的机会,多看少动,观望为主。
广发证券认为,由于股指长期下跌形成的熊市惯性,股指在利好消息刺激下再度出现高开后的下探,随着股指的调整,两市成交量逐日萎缩,市场观望气氛浓重,股指无视管理层的一再维稳和调升信贷规模这一实质性利好刺激,说明市场人气的低迷已至无以复加的地步。
**********************
奥运魅力尽失,股市恐慌蔓延
2008-08-05
今日沪指以跌50.99点或1.86%报收,跌破2700点整数点位,收在2690.75点,全天沪市成交433亿元,较昨天略有放大。
上午高开后低走震荡,下午走势几乎是一边倒的单边下行,尽管在13点30分左右有所反弹,但很快就回归下行轨道,疲软走势依旧。昨日预计的收阳十字星成了泡影,今日收出小阴线,跌跌不休的势头不减。
盘中板块尽墨,有色金属、房地产、黑色金属、采掘板块成了今日的“四大杀手”。尤其是采掘板块中的煤炭股,个股跌幅巨大,恒源煤电、金牛能源、煤气化跌停,露天煤业、开滦股份、潞安环能、国阳新能跌幅在9%以上,大盘股中国神华、中煤能源跌幅在6%以上。空方选择煤炭股作为袭击对象,对大盘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尽管中国平安、工商银行勉力扛盘,但孤掌难鸣,大盘还是无奈“一江春水向东流”,绿泪漫锦袖,“挥手自兹去”,见底再抬头。
今天的砸盘绝对不是一般的游资散户所为,显然是以基金为主的主力在拼命出逃,跌停或跌幅较大的煤炭个股都呈现放量下跌的态势,与原油阶段性见顶关系颇大。煤炭个股的破位连续下跌,说明基金调仓的态度坚决,那么出逃资金将欲何为?我以为它们也在观望,在等待,在选择,等机会出现。
这样看来,大盘短线将面临着继续回调的可能,今天的行情走势,已经无声地宣布了人们期待已久的“奥运行情”成了水中月。但另一个因素我们也要注意,煤炭股的全线下跌,也可能是空方的垂死挣扎,或者说是“最后一跌”。有人会问,大盘怎么没有放量呢?我的回答是,大盘没有放量下跌,说明大多个股已经跌无可跌,个股的无量下跌或者微量下跌,只能说是恐慌心理使然,属于跟风走的“墙头草”,能跌的或者可以继续下跌的,就只有前期的强势股和短线涨幅巨大的题材个股,如煤炭个股,如风头正劲的界龙实业之类。
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短时看十分嚣张,长远观察,它是“M”双头构筑成功后底部到来的前兆。既然是疯狂,是嚣张,大盘还会顺延其气势盘跌,但时间肯定不会长,变盘或许就在恐慌中产生。
“风物长宜放眼量”,做股票也不必近视眼,冷静看市,静以待变,伺机而为,好好连连“枪法”,不愁打不到股市里的“兔子”。
**************************
“深交所直指监管层过度干预报告被撤”内幕
当市场信心跌至谷底、而奥运临近的时候,任何“不和谐”的声音,都是一心“维稳”的管理层所不能容忍的,哪怕是建言。
但就在当天夜里,这份报告被火速撤掉。
“上面让撤下来的,(事态)比较严重,领导现在的压力很大。”深交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17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一份“旧”报告引起的风波
可以看出,在全面收集2007年市场主体违规案例的基础上,报告的撰写者希望以违规主体为类别,剖析其违规动机、行为表现及其危害,试图总结出违规行为的共同特征和新变化,由此得出相应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关的监管建议。
根据《报告》,影响2007年市场主体违法违规因素包括法律因素、市场因素、主体因素和监管因素四个方面。
《报告》鲜明地指出,监管机构对市场的干预无限扩张,超出了行政力量应该调控的范围、层次和力度,不仅没有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反而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
《报告》一出,立即被网站大量转载,《深交所暗指证监会干预过多》等标题充斥在财经论坛中,跟帖中不乏赞赏《报告》、批评管理层的各种言论。
不过当天晚上,这份报告就从网站上被撤了下来。“领导紧急让撤的。”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这份报告由两位研究员和三位博士后共同撰写,早在去年年底便已完成,只是当时并未发表。
“如果从纯学术层面看,报告中的观点都没有错,不是无端指责。”深交所某研究员这么评价他同事的研究成果。
深交所的研究报告多为单人或双人撰写,这份报告的参与者达到5人,分量可见一斑。
一位资深分析师也表示,报告中提到的各种问题,其实算是证券行业的顽疾了,“从上到下,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份报告如果去年发表的话,一点事都没有,但现在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上述研究员告诉记者。去年底,上证指数还在5000点之上徘徊,股民们都还沉浸在8000点的憧憬之中,几乎没人去理会、关注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制度缺陷被一根根阳K线所掩盖。
“而现在,股市在跌,大家对监管层有意见,任何材料都可以用来攻击监管层,领导很紧张。”
研究所的报告大部分通过深交所网站上的专栏发表。
“报告被断章取义了,把作者搞惨了,忙着写检查呢。”17日,另一位深交所知情人士对记者说。
“稳定”的牺牲品
这份报告将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推到风口浪尖。
“以前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事情。”一位在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工作了多年的研究员告诉记者,研究报告被撤,被批评还是研究所第一遭。
这个诞生于1997年的研究所实力雄厚,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我国证券业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深交所博士后工作站。到目前为止,工作站已招收了8批共7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有5批共48名博士后出站。
根据深交所网站公开资料显示,研究所现有员工35人,其中研究人员33人,包括1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每年深交所综合研究所都要撰写大量研究报告,涉及交易制度与交易监管、投资者行为研究、公司治理、信息披露与上市公司监管等各个方面,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我国证券界、学术界地位不容小觑。
十几年来,该研究所成绩显赫。参与了多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内的重点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及理论文章数百篇,共计1000多万字。
2007年,研究所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国证监会尚福林主席专门为其题词:“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报告》里也坦承:“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国情,我国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都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也经常被理解成政府监管的延伸,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奥运召开在即,就在几天前,深交所召开理事会,部署了当前形势下“维稳”工作的核心任务,深交所向全体会员发出进一步加强安全“维稳”工作的倡议,从6个方面提出了安全“维稳”的目标。这其中就包括“不对外发表不负责任的研究报告”。
基于策略考虑,《报告》结尾注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观点”。事实上,在业内,研究员发表的报告,都是代表机构,而不是个人,这是常识。
“奥运的影响太大了,绝对超过想象。”一位接近管理层的人士对记者说,奥运期间维持稳定,是政治任务,任何有悖“稳定”的举动和声音,都是管理层无法容忍的。
截至记者发稿,深交所并没有给出事情的最后处理结果。
“但愿没事。”上述人士说。
(本文来源:华夏时报 )
*************************
深交所炮轰门终于有反应了 证监会:逐步放松行政性管理
2008-07-28 10:07 来源: 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敖晓波)25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市场热点问题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并针对近日深交所发布报告称“证监会管太多监管权力过于集中的言论”,首次给予了回应。
7月17日,深交所披露了《2007年证券市场主体违法违规情况报告》。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份上万字的报告中,深交所措辞严厉地指出,监管层行政权力过于集中,不仅没有弥补市场的缺陷,反而妨碍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该报告一出,市场一片哗然。对此,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证监会作为监管机关,始终严格按照有关法律的授权履行监管职责。从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和经验看,行政监管的范围应该和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相适应,证监会在增强自身监管职责的同时,也在逐步放松一些过于行政性的管理措施,并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分四批取消、下放了100多项行政许可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证监会也注重增强市场参与者本身的功能、强化交易所、派出机构等一线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监管职责。
谈到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时,该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证监会稽查系统今年正式立案78起案件,其中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案件31起,非法证券业务案件23起,违规信息披露案件14起,其他案件10起。这些案件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占用上市公司资产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网上非法证券活动猖獗,三是内幕交易居高不下。
该负责人表示,和过去比较,目前的执法速度也比往年要快,但和市场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他介绍,今年以来,证监会的稽查力量显著增强,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已组建,所属五个稽查大队均已全面投入工作,已经完成一批重大案件的调查。
****************************
深交所继续炮轰:交易所也在频繁干预市场
2008-08-05 来源: 股市动态分析
日前,市场盛传深交所有一份被称“PK证监会的研究报告”,据说内有暗指证监会过多干预市场,导致“行政监管承载过重”,市场“不堪重负”等内容。不过,就在报告挂上深交所网站的当晚就被火速撤下,令不少好事者者无法仔细揣摩该报告的真实用意。
须知,这份报告用了90余页的篇幅,“综述”了市场参与各方,包括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司董、监事和高管、券商及其从业人员、投资(包括基金)及咨询、中介机构等违法违规情况,及以8个“附录”的形式,对上述各方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181例,其中不乏目前市场并不知晓的一些大案要案。难道报告中的这些大案要案,就不值得市场去认真总结和分析哪怕是“炒作”,而非要把市场“眼球”集中在区区一点的“PK”吗?
仅从笔者获知的“报告”全文看,很难结论这份报告有太多“PK”证监会的内容。或者说,如果一定要套上“PK”的话,还不如说把交易所、证监会一起“PK”好了,虽然在报告中并未出现“PK”交易所的内容。
那么从现实看,交易所在执行一线监管职责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某些问题,如“过多干预市场”等行为?
2003年10月,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规定:“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各种活动和方式自愿地披露现行法律法规和规则规定应披露信息以外的信息”。
而早在此之前的2001年,证监会在对一系列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格式与内容的文件中就已规定:“本准则是对……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凡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不论本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公司均应披露”。虽然至今已时过境迁,但无论相关规定如何变化,其中的这条规定从无改变,所涉范围从各类招股书一直到定期报告的披露。
应该说这样的规定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它已不再仅仅以满足监管要求,而是要以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为依据,更重要是这些在现实和未来,已为或将为投资者所关切,和对其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的披露,必须是以法定披露的形式,而不可以其他形式。或者说,在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框架中,已再无任何其他“应披露信息以外的信息”。
显然,深交所的这条规定,从表面看是“PK”了更高一级监管的规定,但它所导致的却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的无序和混乱。因为公司们无法确认哪些才是“应披露信息以外的信息”,同时也给某些公司在与特定投资者如基金,或特定人士如媒体“一对一”时,有意或无意地泄露一些公司尚未披露的重大信息甚至“内幕”,以法规层面的纵容和默许。
再如,按照交易所的《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发生本章规定的停牌事项,应向本所申请……停牌与复牌”。而“本章规定的停牌事项”范围的12.6条中,“公共传媒中出现上市公司尚未披露的重大信息”,亦属其一。
显然按照《上市规则》规定,停牌与否的决定权,是上市公司(申请)。虽然《上市规则》也规定,在公司涉嫌违法违规、情节严重被调查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完整或有可能误导投资者,但拒不进行解释或者补充披露的;严重违反《上市规则》且在规定期限内拒不改正的;因某种原因使交易所失去对公司的有效信息来源时(如汶川地震时的川股)等重大情况时,交易所才有权对公司股票进行停牌。
但自2007年4月1日起至8月20日,因传媒“不实”报道而引发的深市公司停牌,多达43起,而这些停牌,并非由相关公司申请,而是深交所直接操刀:“因传媒……,根据深交所《规则》第12.6条的规定,本所对……进行临时停牌”。甚至将“公众传媒”,扩大到了证券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但无论如何,“研究报告”并非“公众传媒”,并不在12.6条的范围之中。而同样的情形,在上交所却无一例。
那么,这算不算深交所的监管“过多干预市场”,和“行政监管承载过重”,使市场“不堪重负”,深交所是否也应自我“PK”或者自省一番?
***********************
量能不足利好未现 A股震荡时间将延长
沪指昨天弱势振荡,成交量的大幅萎缩,表明观望等待的气氛异常浓厚。预计,在目前管理层没有实质利好,技术面恶劣等多重因素的因素影响下,市场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选择。
实质利好是关键
在奥运会开幕之际,管理层不希望看到市场大幅下跌,维护形象在意料之中。新华社等媒体频频发文,“维稳”导向非常清晰,中央近日在中南海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成为了重要议题之一,明确提出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恢复市场信心。可以认为,7月份的止跌与国内舆论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且,上周五受到传闻影响,沪指波动幅度达4%,并且站到了2800点上方,说明确实有部分资金在等待利好的出台。从这一方面来看,在维稳的大环境下,近期各个政府部门仍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力保市场不会出现久盘必跌的走势。
但从长期看,市场长期趋势跟经济情况、中期资金供求关系密切相关。短期内如果管理层未有实质性举措,维稳很难长久,大盘仍有继续向下寻求支撑的可能,但空间不会很大,而持续时间有可能较长。
中线八场时机未到
从月线图上看,6月份是一根幅度高达20%的黑色K线,7月份走出了带有上下影线的红十字星,上涨幅度只有1.45%。这两根k线表明,虽然7月份的维稳导致了一定的止跌,但在跌幅50%之后的反弹幅度还不到2%,这充分说明了人心的涣散,市场的疲弱。可以得出结论,8月份的十字星属于下跌中继的概率很大,也就是说,后市仍有下跌空间。
虽然进入8月份的第一个交易日,市场出现了大幅的振荡。上周五在下跌2%后快速拉起,波动幅度接近4%,扭转了短期的恶劣走势,但是成交量始终不能有效放大,决定了目前点位仍不是一个较好的中长期进场的区域。
出现单边格局概率不大
上周出现连续调整行情与市场的失望情绪有关,如出台实质性利好政策的预期始终没能兑现,影响了此部分投资者的持股信心;新股IPO再度开闸;沪指3000点整数关口一带,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心理阻力位,而且上方堆积了较多的套牢盘。
上周五尾市的快速上扬,其实是在一部分资金期待奥运即将来临之际管理层出台实际的利好措施,但至昨天,所期望的利好措施并没有出台。因此,在参与者多重心里的作用下,市场的走势仍将呈现震荡,出现单边格局的概率不大。(来源:北京首放)
***************************
四大看点定多空 短线行情不容乐观
A股大盘8月4日全天均在上周五的收盘指数下方运行,盘中始终未出现有力度的反弹。交投清淡、成交量萎缩、个股表现疲软,在失去传言刺激之后,大盘再度回到了严冬。对于A股后市走势,从以下四点来看,仍以疲软为主。
看点一:维稳从舆论开始变为行动。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日前在出席由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国际研讨会时透露,作为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体系的一项重要法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条例》目前正在起草中。这可以看出维稳正在从舆论攻势逐渐演变成具体行动,相信这样的具体行动会给市场带来真正的利好。
看点二:谁在制造传言忽悠投资者?上周五在众多传言的刺激下,两市尾盘来了个旱地拔葱,投资者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在传言没有兑现的情况下,昨天两市尾盘的跳水同样凶猛。到底是谁制造上周五的传言?从表面上看,传言带来了反弹,但是实际上传言引发的是市场更大的动荡,这是对维稳的破坏。
看点三:什么时候能见到实实在在的利好。对于目前的股市,光靠呼吁、呐喊已无济于事,需要实实在在的救市措施。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救市措施,会引发更多投资者不计成本地逃离市场。
看点四:八月行情不容乐观。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8月份大小非减持的数量很大,虽然由于股价的下跌,其市值已大幅下降,但目前的市场承受能力也大大降低,由此看来,八月行情不容乐观。
面对如此疲软的市场,投资者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千万不能被市场一时的起落而左右,对于传言还是以真实消息为主,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讹传讹。在市场情况不明朗的情况下,坚持多看少动,波段操作,不可盲目乐观。(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