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连锁反应 罗湖商业城现退铺潮
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港元贬值、奥运会收紧外国游客签证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曾经的“黄金商场”罗湖商业城目前面临着“退铺潮”的窘境。
就如同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陈平分析,“这是一种汇率波动下的消费心理。贬值和贬值的预期,对消费的影响恰恰是相反的。” 他解释:“今年初,人民币持续升值,更多持外币的消费者怀有港币继续贬值的预期,就会加紧采购,因此初期时对商品销售的影响也就不大。而到了年中,港币继续走低的预期不那么强了,人们在采购时就谨慎出手了。”
突袭的退租潮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在罗湖商业城的三楼经营玉石、瓷器等工艺品的张女士说:“现在周末的生意还赶不上以往的平时。”从她的店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整个三楼的店铺,放眼望去,那些铺位里的人要么在看报纸,要么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
回想2000年前后生意最火的那几年,张女士指着商铺里摆着的玉石说,“当时的品种远远没有现在的好,可就是有好多香港人来买,经常出现断货。”
在张女士的印象里,今年春节之后两个多月,商业城的生意就开始萧条。“现在的营业额不到往年的20%。” “客流骤然减少,大约是从今年5、6月份开始变得明显的。”何胜安说,“其中外国游客减少了接近70%。”
生意变差,租金却不断涨。之前,张女士的商铺每月租金1.2万元,去年涨到了1.6万元,平均每天500多元。2006年底,张女士与罗湖商业城签订了量年期的租约,今年底就要到期。“到期了就不再续约了,生意越来越难做。”张女士似乎去意已决。
“罗湖商业城的租金一向比较高,但很多来这的顾客是做批发的,一天只要做成一单批发生意,三四百元的日租就能回本。”陈慧真说,“可是现在一天要做成一单都难。”
54间关闭了灯光的空铺散落在上下几层楼的一些位置不太好的角楼里,这在全商业城1700多间商铺中,还只是很小的数目,但在灯火辉煌的商业城里显得很扎眼。
比空铺多得多的,是那些在显眼位置上挂上“旺铺招租”、“靓铺续租”的店铺。陈慧真说,这些店主一旦找到下家,服务将非常热情。“他们会把营业执照直接转给你,如果你接手后想更换经营内容,他们还负责帮你把执照上的‘经营类别’给改了。”
消失中的两地价差
客流锐减的其中一项原因,来自奥运会收紧外国游客签证的政策。今年5月,为确保北京奥运会安全举行,国家出入境部门已经开始收紧入境签证。“中国对签证政策调整将持续一段时间,这符合以往奥运主办国的惯例。”中共外交部发言人秦刚5月份曾表示。4月下旬,香港方面收紧签证的举措更为明显。以往较易办理的多次往返商务签证在10月之前都将从紧。
为什么外国人入境量的减少会直接影响罗湖商业城,而深圳市内其他商场却看不到这种变化?
这就不得不提及罗湖商业城独特的资源结构。事实上,这个商业城名扬天下,除了因为“港人北上第一站”的位置,还与这里充斥大量以假乱真的“名牌”有关。它与北京秀水街市场、上海襄阳市场被并称为三大假货市场,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屡被点名。
但罗湖商业城得天独厚之处是,它距作为国际自由港的香港仅一关之隔,从而吸引了大批前来批发“冒牌”货的外籍人士。
“当然,这些冒牌货主要是外国人从香港那边过关来批发的。”有金罗湖商业城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在2007年,“根治罗湖商业城售假违法行为专门会议”就决定采取“放蛇行动”,专门雇佣外国人做卧底,来调查商业城内商户的售假情况。
与奥运会前夕签证收紧这点暂时的困扰相比,罗湖商业城还有更长线的忧虑。
“深港两地的物价差,正在因为人民币升值、港元贬值而急剧缩小,港人过关消费购物的动力不如以前了。”何胜安认为,“一个是港人过关消费的能力下降了,另一个是消费心态也因为货币贬值而发生变化。”7月30日,国家外汇中心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为1港元兑换0.876元人民币。出于对港币继续贬值的预期,罗湖商业城一些手表店店主表示,如果港人用港元来这里消费,将按照1港元兑0.85元人民币来结算。
由于罗湖商业城中批发业务占相当大比例,港币贬值带来的影响也更为放大。
“2000年的时候大家都太想收港币了,所以给出的价格相当于当时牌价汇率的1.5倍多。”陈慧真回忆说,“这种热情,让过关来的香港人宁可选择在罗湖商业城购物也不会去关口的兑币店兑换人民币”。
“黄金商场”的兴衰
这个坐落在深圳和香港交界处的商业城的潮涨潮退,在15年间一直是“大形势”的晴雨表。
1992年,罗湖商业城项目在邓小平南巡的地产热潮中上马。位于罗湖口岸旁的这一占地10920平方米的地块招标时,以4.2亿元的地价创下当时的深圳纪录。地块最终由深圳物业集团与香港陆氏地产以及另两家港商联合开发,总投资额接近9亿元。
一年后,商场开始发售。罗湖商业城实际商业面积55000平方米,被分割为1280间商铺,每平方米均价达到6万元,有的“铺王”更卖到15万元/平方米,创下当时中国内地商铺物业最高售价。
但因租金成本过高,经营定位不清,罗湖商业城从1994年开业后的最初几年里,生意一直冷清。
1997年的香港回归成为转机,两地通关的便利化掀动了港人过关消费的热潮,深港两地的币值价差让香港的低收入人群在关口这边享受到尊贵的礼遇。回内地探亲的港人,在关口消费、兑换再方便不过。而当时深圳地铁尚未开通,关口的港人难以分流到市内其他商业区。
如此一来,罗湖商业城经历了它的“黄金十年”。由于招租火爆,一铺难求,商业城的铺位拓展到了1700多间。2004年以后,猖獗的假货使罗湖商业城成为政府重点整肃的对象,高烧式的繁荣开始降温。
阅尽几度沉浮,今天,在商业城的多数业主眼里,眼下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熊市”,陈慧真就相信,商业城的客流和生意“肯定会反弹”。何胜安也认为,罗湖商业城地处口岸枢纽的优势商业地位仍然无可替代。
或许,商业城面临的困境来自过于众多的商铺拥有者——业主有1331个,其中只有20个是“大业主”。相比产权单一的北京秀水街市场,产权分散使得罗湖商业城的整体规划和管理障碍重重,无论整治还是转型,都困难甚大。
“我们会在经营定位上做调整。”何胜安说,“既然业权分散注定了只能发展小商品市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大力引入和发展适合港人、外国人的旅游文化类商品,在发挥商品市场的街市文化功能上寻找出路。”
*******************
谈宏观调控
现在是停止人民币升值的时候
广州日报:中共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住通货膨胀,一些学者建议采取比如降低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等,您认为减税是不是好办法?
蒙代尔:减税通常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要看减的是哪种税。我认为目前所得税的税负太高了,不利于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国应该保持对外国投资者和本国投资者友好的投资环境。如果税收太高,就会减少投资,或者鼓励人们逃税。我认为税负水平不应该高于30%,高于这一水平,税基就会下降。当然美国高于这一水平,欧洲达到50%,甚至更高。但对于任何国家任何税种,30%的税负都是很高了,对于那些贫穷的国家,最多不应该超过20%。
广州日报:您曾经不赞成人民币升值,并警告说人民币升值过快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在的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你觉得是否合适?
蒙代尔:人民币升值的时间越长,就会变得越危险。汇率变动对实际产出的影响是相当滞后的。日本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负面的例子。
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日元升值了接近三倍,刚开始看起来危害并不大,但大约五六年后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导致了长达16年的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直到两三年前,房地产市场都是跌的。美元兑日元从240日元跌到1995年4月的80日元,使日本经历了10年的滞胀期。
我不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会那么大,但由于中国的工业结构,升值会对从事出口的小企业造成巨大的打击,而这些小企业促成了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繁荣。我觉得,现在应该是停止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了。
不过,中共政府面临着来自美国和IMF等的外部压力,所以如果要停止人民币升值,中国同时必须要表明会采取措施减少贸易顺差。因为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增长得太快,其他国家肯定会采取报复措施。现在外部为减少贸易摩擦,对中国施加的压力是提高人民币汇率,但我认为,这不是中国应该采取的办法。
中国应该采取的是使国际收支平衡的方法。可以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管制,用资本的流出来平衡贸易顺差。让人们可以将他们手中的部分人民币换成美元,比如说让他们持有20%的美元、80%的人民币。
广州日报:那么现在是不是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好时机呢?
蒙代尔:我认为,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在奥运会后,比如9月份,会比较好。当然,也不能一下子就都放开。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无法预料政策的冲击是否太大,这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
谈国际形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年底就会回暖
广州日报:你以前也提醒过中国要注意奥运泡沫的问题,你对奥运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呢?
蒙代尔:我认为中国股市的表现正预示泡沫的结束。在奥运会后,北京和中共政府应该继续鼓励对北京有利的建设项目,我去年建议2009年北京建设一个科技博物馆,同类的博物馆芝加哥也有一个。这样的博物馆可以向人们展示科学可以做什么,以及科学和工业的关系,各阶段的学生,甚至是企业家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国际上对中国推高原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指责?这次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主因是什么?
蒙代尔:我认为,中国只有20%的责任。在众多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中,2001年~2002年美国经济衰退时注入的过多的流动性是主要因素。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还会存在一段时间。需求的增长也是油价上涨的原因之一。2007年,世界经济表现出色,有史以来第一次,所有经济体都同时向前发展,不仅是欧美、日本、中国,而且所有新兴市场,都有大量的剩余。因为美国的贸易赤字提供了增长的动力,所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累积起来。但现在我认为现在已经到了顶点。油价已从最高点滑落,当然一些政治问题,比如中东的冲突,间或导致油价飞升。之前,每当出现国际危机的时候,油价金价都会飙升。但这次,油价飙升,但金价的升幅没那么大。
广州日报:美联储挽救经济的举措,会不会带来更多过剩的流动性?
蒙代尔:我认为美联储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利率不变。因为美国经济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的收缩,一方面是美国人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增长。对资本产品的需求抵消了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影响,我预计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到今年底就会回暖。美国的下一届总统会面临一个比较好的经济环境。
广州日报:那么美国经济是否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蒙代尔:美国经济在2007年第四季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都小于1%,几乎是零增长,今年第二季度已经有所增长,第三季度还会继续增长,我认为到第四季度可以增长3%。
广州日报:你认为美国政府是否应该拯救房利美和房地美?这是否和美国一直奉行的自由市场的信条冲突呢?
蒙代尔:美国政府必须这么做,“两房”太大了,不能倒闭。很多人不喜欢“两房”,觉得它们得到太多的特权,而且被“宠坏了”,但不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必须拯救它们。因为让它们倒闭的成本更高。就政治上而言,今年是大选年,也不可能让它们倒闭。美国政府一向都会在需要的时候干预市场的,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而且房利美和房地美也是半官方性质的,它们本来是私人机构,在政府干预下,变成半官方性质。大部分的美国总统都是比较务实的。
谈楼市股市
目前还不到救楼市的时候
广州日报:中国房地产市场也面临价格下跌的趋势,中国是否也应像美国一样救市呢?
蒙代尔:中国目前没有大的房地产公司倒闭。如果有大的房地产公司倒闭可能会导致连锁性的反应,那么中共政府可能就要出手了。而且,和美国不同,你们有国有的大银行,除非政府希望如此,大的房地产公司是不会倒闭的。房价下跌对买房人则是个好消息。价格高低本身没有好与坏,对整个经济而言,最优的价格应该是均衡的市场价格。
广州日报:中国股市从最高点已经下跌了超过50%,中共政府是否救股市呢?
蒙代尔:中国股市下跌是因为它在两年内上涨了两倍多,市场的波动是因为经济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有很多变量。
谈外汇市场
美元最快8个月后就会转强
广州日报:美元的疲软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很多不稳定,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是否需要改革呢?
蒙代尔:美元疲软确实造成很多问题。但在去年和前年,美国的财政赤字给很多新兴市场,比如巴西、俄罗斯、印度,提供了流动性。这些国家第一次有了剩余。因为无人借款,IMF几乎要破产了。美元成为国际金融体制的组成部分已超过50年,其中有起有落,国际金融体制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一个世界货币,世界依赖于一个国家的货币,而且也没有一个世界性的机构来调控。美元弱,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美元强,就会造成通货紧缩。
我一直主张建立一个世界货币,作为美元的替代。在1968年,我就向美国建议。后来,我成了“欧元之父”,算是世界货币的一个替代品吧。也许欧元开始替代美元时,他们会对这个建议更有兴趣。但我不认为,美元的弱势会导致其在国际金融体制地位的改变。只有G7,或G8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世界货币,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欧元不会完全替代美元,人民币不能完全兑换,日本的国土面积太小,黄金是过去而不是明天的货币。我一年前还向美国经济学会建议,推出世界货币的最好时机是2010年,在上海召开世博会的同时,召开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会议。
广州日报:美元疲软还要持续多久?
蒙代尔:最快8个月之后,美元就会转强。美元可能会在2009年、2010年走强,而到2011年,可能又有一次危机,美元又会走软。美元总是周期性地起落,比较容易预测。现在世界经济希望美元能够强一点。相比欧元来说,美元还是很稳定的。欧元现在太贵了,如果你要卖空的话,我建议卖空欧元。目前,世界上最强的货币,毫无疑问是人民币,其次是美元和港元。
广州日报:美元如果转强,中国是否应该担心热钱会流出呢?
蒙代尔:热钱的危害没有那么大。一个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会产生。问题也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就像我们的人体,就像我们的人生。中国经济还在增长,如果说人民币对美元一下子升到比方说5∶1,那么热钱可能蜂拥而出。但也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热钱流出可以减轻通胀的压力。你们20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说有2000亿美元热钱流出,反而可以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蒙代尔精彩观点
我认为目前所得税的税负太高了,不利于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国应该保持对外国投资者和本国投资者友好的投资环境。如果税收太高,就会减少投资,或者鼓励人们逃税。
人民币升值的时间越长,就会变得越危险。汇率变动对实际产出的影响是相当滞后的。
中国目前没有大的房地产公司倒闭。如果有大的房地产公司倒闭可能会导致连锁性的反应,那么中共政府可能就要出手(救市)了。
相比欧元来说,美元还是很稳定的。欧元现在太贵了,如果你要卖空的话,我建议卖空欧元。目前,世界上最强的货币,毫无疑问是人民币,其次是美元和港元。
蒙代尔简介
罗伯特·蒙代尔出生于1932年,因倡议并直接设计了世界第一个区域货币——欧元,获得“欧元之父”之誉,1998年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9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还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曾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他曾在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
对于从中国进口的欧洲公司来说,日子可能会变得更加艰难。
人们预期,中国即将把人民币升值,但这样会导致中国产品的欧元和英镑价格上升。
大多数供应商预计,利润率本来就已经很微薄的中国制造商将会把人民币升值的后果转嫁出去。
多年来,从中国采购商品的欧洲企业充分利用了呈爆炸式增长的机会,将生产外包给低成本的中国,但现在它们却要面对将价格上涨而非价格下降转嫁给顾客的前景。
但Peshawear公司财务总监戴维•佩希尔(David Peschier)表示:“不可能将价格上涨转嫁出去。零售商一直在为降价不断施压,5年里服装价格已下跌了37%。”Peshawear是一家帽子、手套和围巾进口商,并将产品卖给Debenhams、Woolworths和Mothercare等英国百货商店。
人民币升值为不同产业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与亚洲对手直接竞争的欧洲企业可能会获得竞争优势。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认为,大众(Volkswagen)、标致(Peugeot)、雷诺(Renault)和菲亚特(Fiat)等汽车制造商可能从中受益,受益的也包括瑞典的SKF和Atlas Copco、德国的海德堡公司(Heidelburger Cruck)和芬兰的Wartsila等生产资料企业。
有相当部分营业额来自亚洲的企业在将这些收入转换成欧元时,也可能从货币转换效应中得益。这一领域的赢家可能包括汉莎航空(Lufthansa)、雀巢(Nestlé)、ABB和达能(Danone)等。奢侈品产业尤其能从这次人民币升值中得益,Bulgari、路威酩轩(LVMH)和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都能从亚洲获得至少20%的营收。
遭受损失的企业可能包括从亚洲采购大量产品的欧洲企业,如瑞典零售商Hennes Mauritz。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估计,该公司从亚洲采购大约60%的货物。阿迪达斯(Adidas)和摩托罗拉(Motorola)也可能遭受损失。
目前仍然不明了的一点是,一旦人民币升值,中国制造商将会履行未执行的合同,还是会试图要求商议获得更高的价格。
Benross Marketing公司董事总经理保罗•朱内贾(Paul Juneja)从中国采购公司99%的产品。该公司是电气产品、厨房用具和照明设备供应商。他担心,一些中国供应商可能会试图重新进行谈判以提高合同价格,而Benross将被迫履行与顾客达成的价格。一个关键的问题仍然有待回答,那就是人民币升值将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中国作为一个低成本供应国的竞争优势。相比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成本更低。
一些公司可能会将中国人民币升值看成是一次机遇,借此重新评估自己的供应链,并摆脱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实现多样化。Robert Frederick公司财务总监罗杰•坎普(Roger Kemp)说:“以实际价格计算,(升值)对我们来说或许不是坏事。”Robert Frederick是英国一家儿童图书出版商,也是各种日历产品进口商,这些日历种类从乡村别墅图案到小甜甜布兰妮(Britney Spears)的画像都有。
他表示,其它发展中国家正不断让中国占优势,但人民币升值“将让其它地区更具竞争力,让我们可以从更多国家采购。”
坎普先生的观点要视一种情况而定,那就是亚洲国家是否仍将把它们的汇率以现有水平与美元挂钩。目前大多数亚洲国家某种程度上在控制其汇率。
的确,尽管升值会带来威胁,但很多公司对于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一前景持正面观点。虽然中国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大量生产多数产品,但经济过热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一些企业抱怨说,为了完成订单,中国公司正竞相互挖墙脚,争抢员工,这就造成了交货延误,利润率减小,甚至丧失客户。“全球各地的企业都在拿着订单抢着来到中国,中国人一概照单全收。这种情形实在令人沮丧,而且依我看,情况还在恶化,”坎普先生说,“什么章法都无法执行,在那里没有商业法律。”
坎普先生的公司现在从印度采购30%的存货,那里的东西“几乎同样有竞争力”,运输起来更便宜且更快捷,他说。
虽然英国和欧洲进口商或许会重新考虑它们的选择,但看起来它们本国的制造业不大可能从这一贸易条件的变化中得到好处。
Universal Cycles每年从国外进口60万辆自行车到英国,其中10%来自欧洲。但即使人民币升值,加上欧盟对来自中国和越南的自行车及部件反倾销关税可能大幅提升,那也不大可能导致更多的本地化生产。
“欧洲存在产能问题,制造商们不能满足需求,”该集团的财务经理托尼•布朗(Tony Brown)说,“欧洲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但由于程序繁琐,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