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3日表示,全球粮食供求形势依然偏紧,国内粮价未来存在上涨压力。国际粮价油价的飙升引发了此次通胀,而随着油价、粮价的持续走高,中国下半年的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粮食价格仍有上涨压力
《上海证券报》报道,曾丽瑛表示,全球粮食供求形势偏紧,但有缓和的迹象。美国农业部6月份预测,2008/09年度全球粮食产量为21.61亿吨,同比增长0.47亿吨,从数据上看全球粮食产量在上涨,但需求也在增长,因此库存仍然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而国际粮食危机肯定对中国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从长期看,中国粮食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将是一个趋势。
曾丽瑛表示,今年国家粮食价格仍将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今年粮食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推高了种粮成本,同时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也在一定程度影响国内粮食价格,这主要体现在大豆上。另外,今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导致市场粮价存在较高的心理预期,对价格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从这三点来看,未来粮食价格仍有上涨的可能。
恐会推高通胀压力
众所周知,国际粮价、油价的飙升,是推高全球通胀的主因,也是中国此轮通胀的主力。6月油价的提高,已经推高生产资料的上涨,通过价格传导因素看,下半年的通胀不容忽视,而粮价如果继续上涨,将为通胀火上浇油。
鉴于严峻的通胀形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说,从短期来看,中共政府一定要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改变,直到通货膨胀真正地稳定下来。通货膨胀治理,与经济过热增长一样,其效应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现在绝不是开始放松治理措施的时候。他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例如收紧银根等措施,虽然可能会损害一些部门或地区的利益,从而为央行的调控带来压力,但是从紧的思路不应因此而改变。
卢锋预测,中国今年的GDP增长速度可能会低于10%。至于CPI,他表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央行的政策。如果央行能够继续确保强有力的从紧手段,那么全年的CPI将有可能保持在6%到7%的水平。而如果就此放松,CPI冲到8%也不是没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