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精英 北大校长蔡元培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民国精英 北大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鼓吹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生平
清同治六年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一生凡三娶。1889年3月与元配王昭(仲明)结婚。1900年,王氏病逝,翌年续娶黄世振(仲玉)。1921年1月,黄氏病逝。1923年7月,续娶周峻(养浩)。周氏于1975年8月病逝。他们共有五子:阿根、无忌、柏龄、怀新、英多;二女:威廉、□盎。


革命家
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1890年中进士,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902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1915年与李石曾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次年与吴玉章等组织华法教育会。


北大生涯

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采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众家。北大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他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孙中山致蔡元培函

赴任前,蔡元培的众多友人认为北大校方腐败,如赴任有碍名望。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蔡元培慨然领命。

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而且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爱国斗争。1923年1月因抗议教育总长彭允彝提案,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提出辞职,出走欧洲。

1926年2月回国,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工作。

1927年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奔走呼号,倡导抗日。11月27日和萧友梅于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即现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院校。

1928年于杭州西子湖畔创立国立艺术院(即现中国美术学院)。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特务统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他被选为副主席。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2]


香港生涯
1938年5月20日,「保卫中国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于圣约翰大礼堂举行美术展览会。宋庆龄邀请他出席并且公开发表演说,当时的港督罗富国爵士。

1940年3月3日,年迈的蔡元培于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养和医院。3月5日病逝,卜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3]其著作辑有《蔡元培选集》。

 

教育理念


 
北京大学校园内的蔡元培像

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故居
上海和绍兴均有蔡元培故居。上海的蔡元培故居位于华山路303弄16号,这里是他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寓所。


考试
清殿二甲进士 1892年
清礼部会试中试 1890年


 
华山路303弄入口


著作
蔡元培先生全集

注释
^ 1923年后他本人便不在北大,只是名义上的校长
^ “民权保障同盟”容不得异见──宋庆龄、鲁迅为何开除胡适
^ 蔡元培寓居香港.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历史名人蔡元培小传
中央研究院院长介绍

(以上文字资料来源自:维基百科)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8/0531/8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