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8964中在天安门讲话
敢言敢冲 新老年现象尚介青
朱建陵/专题报导
四月间,广东《南都周刊》副总编辑长平,因为在外国媒体发表反思中共处理西藏骚乱方式的文章,被《北京晚报》一位署名「文峰」者以文革语法痛骂一番。虽然他并不任职广东南方报业集团的《南方都市报》,但大陆许多愤青却将两者联结在一起,批评《南方都市报》是「汉奸媒体」。
在被指为「汉奸媒体」,又遭《北京晚报》指着鼻子痛骂之后,据闻,《南方都市报》当天开了一次内部会议,讨论要如何反击,但最终决定忍下这口气,因为透过各方传来的讯息研判,「文峰」其人,其实就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社长梅宁华,背后显然另有文章。
《南方都市报》担心这是一次大整顿的开始,内部人士说,四月十一日开会当天,是《南都》自创报以来感觉最窝囊的一天。但其实,感觉窝囊的并不只是《南都》,作为大陆新闻自由主要掌旗者的南方报业集团,其下属的《南方周末》,碰到过更多类似的事情。
《炎黄春秋》获最高致敬奖
《南方周末》年初在北京举办「致敬二○○七」活动,透过全大陆媒体人的票选,选出去年一年间最值得敬重的媒体,结果一本不属于新闻类杂志,但却屡屡创造新闻的《炎黄春秋》,荣获中国媒体最高致敬奖第一名。
颁奖当天,他们请来了《炎黄春秋》的社长杜导正,但临颁奖前,却接获一通电话,不准他们让杜上台领奖,《南周》的主事者只能窝囊地向杜老说抱歉。杜导正对此的反应倒是坦然,他安慰《南周》说:「你们敢把奖评给《炎黄春秋》,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南周》原想向《炎黄春秋》致敬,却搞得自己灰头土脸。《南周》和《南都》这两个南方报业集团下属媒体的窝囊,反倒衬显出《炎黄春秋》敢冲、敢闯的青春气息。
青春的《炎黄春秋》,主事者其实是一群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拟好的致敬词中,《南周》称颂《炎黄春秋》说:「他们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比年轻人更甚」。
社长八十五岁 只能算「小青年」
《炎黄春秋》的创办人萧克今年已经一百岁,顾问杜润生九十五岁、李昌九十四岁、于光远九十三岁、李锐九十五岁,和他们比起来,现年八十五岁的社长杜导正,还只能算是个「小青年」。这样一批老人创办出一份如此「青春」的刊物,被大陆媒体界称为「新老年现象」。
对于媒体人所称的「新老年现象」,大陆另有学者说,这是「老年人燃烧,年轻人取暖」现象,而其来源并不只是《炎黄春秋》聚集的老干部,还有分散各地的老知识分子。
这批被称为「敢言」的老人,其实只是非常忠诚地面对自己,他们早年忠诚地相信毛主席,晚年也忠诚地开始反思,而他们之所以「敢言」,其实和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当年在天安门广场上所说的话一样,「我老了,什么都不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