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批判“反华势力”意欲何为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动态 > 正文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批判“反华势力”意欲何为

白岩松批判"反华势力"意欲何为

在央视4月13日《新闻周刊》节目中,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藏独分子破坏奥运火炬传递为话题,一再痛批外国"反华势力"。白先生借央视平台发出如此信号,究竟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白岩松所指的外国某些人的"反华"行径,不是反对中华民族,不是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反对中国人民,也不是反对中国政府。充其量只是反对中国政府的某些政策。说的再严重一些,是反对中国政府坚持的某些原则立场。


如果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就把某些外国人士扣上"反华"帽子,岂不是给我们国家制造敌人吗?如果说一些外国人士是把奥运火炬传递政治化,白岩松的言论则是把政治问题极端化,敌对化。燃起这把火,是否意味着斗争哲学将取代构建和谐。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出现矛盾分歧是正常现象,完全可以冷处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如想解决矛盾,最好是"打了盆说盆,打了碗说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追根寻源乱联系,更不能针锋相对,火上浇油。上纲上线的斗争方式虽然痛快,却会留下无穷后患,这样的教训我们领教的已经太多了。


出现矛盾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若想搞明白也很简单,那就是"要得公道,打个颠倒"。在央视和我国其它媒体上,经常有官员、专家、学者批评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的政府政策(白岩松本人就经常主持这类节目),如果人家认定我国的相关人员为"反美"、"反日"、"反欧"势力,诸位能接受吗?
"反华"之说由来已久。早在六七十年代,"反华"帽子满天飞。"反华大合唱"、"反华势力"、"反华团体"的称谓不绝于耳。先是有"美帝国主义"为首的 "反华"阵营,后来中共与苏共翻脸,"苏修叛徒集团"也成了反华首领。意大利的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到中国拍了部纪实片,竟被攻击为"反华小丑"。


在那个特殊时期,凡是给中国、给毛泽东唱赞歌的政府和人士,都是同志加兄弟,都能得到大量无偿援助。凡是批评中国,批评毛泽东的政府和人士,都被视为"反华"势力,成为斗争对象。只是那种状态经不起时间考验,居心叵测的唱赞歌者欲壑难填,一旦得不到满足,立马反目成仇。反倒是那些长期持批评态度的所谓"反华"势力,后来纷纷成了我国的战略合作伙伴。


由于中国大陆公民权利不到位,主人们不能对公仆进行批评监督。养尊处优的官员们,看惯了笑脸,听惯了美言,闻过则怒,容不得批评质疑。过去借政治运动制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冤假错案,今天的批评者日子也不好过,穿小鞋、受冷遇,乃至被抓、被关乱象时有发生。正常的意见难以表达,出现白岩松之举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想当年,反右、大跃进、文革都受到过来自国内、国际社会的批评。如果当初的领导人有包容的襟怀,虚心听取逆耳良言,哪至于一次次酿成巨大灾难。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政府面临着无数难题和挑战。官员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决策失误、执行错误在所难免。正是为了少让官员犯错,宪法赋予了公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和批评政府的权利。如果说中国人能批评,外国人当然也可以批评。如果动不动就把国际社会的批评上升为"反华",则会煽动民族情绪,挑起国家争端,是极不负责任的危险之举。


批评政府的意见不一定准确,也未必正确,甚至会有歪曲。为政者须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只接受事实确凿,表述精准,态度友善的批评,否则就"揪辫子、扣帽子、打棍子",那叫"老虎屁股摸不得",与民主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同日而语。


柳宗元曾有一句传世名言,叫做"敌存灭祸,敌去招过"。按照这样的逻辑,有来自对立面的批评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怎么能以不共戴天的仇恨对待呢。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8/0415/8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