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大陆出现泡沫崩溃前兆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综述:中国大陆出现泡沫崩溃前兆

 

富士产经商报 中国出现泡沫崩溃前兆

来源: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

喧嚣一时的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正在出现崩溃前兆。上证综合指数在最近5个月时间内下跌了约40%,其下跌速度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相似。在房地产方面,以香港周边为中心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异常变化。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因美国次贷问题导致对欧美经济前景的担忧以外,还由于中共当局加强了金融紧缩政策。在中国,“8月的奥运会之前房价一定还会上涨”的看法曾占据支配地位,但最近以来,悲观看法正在急剧扩散。

  “看看周围就明白了,一座新开工的大楼都没有。”在中国南部广东省深圳市,一位当地房地产公司的女员工有些厌烦地说道。2007年下半年,房地产交易额已经降到了高峰时的1/6。这位女员工表示,虽然政府的统计说房价还在上涨,但实际上已经开始调整了。

  上证综合指数虽然有过一年时间上涨2倍以上的时候,但自2007年10月创下6000多点的最高记录后便逐步下跌。至近期已经比高峰时下落了约40%。

  投资者的失算之处在于,中共当局采取了程度高于外界预期的加息政策等手段,以强化金融调控。中国2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比去年同月增加了8.7%,创下12年以来的新记录。对于当局而言,抑制通胀是最重要的问题。

  一家在深圳设厂的日本信息设备制造商干部表示:“逐渐出现了无法回收销售款的情况。”有人指出,在中国企业破产时存在一种倾向,即优先偿还中国债权者的欠款,而将日资企业排在后边。据说,已经有企业开始研究,在泡沫崩溃时应采取何种对策。

**************************************************

人民币升值+信贷紧 中国企业盈利前景暗淡

在经历了两年出色的业绩增长后,一项最新预测称,中国企业盈利前景正在趋于暗淡,美国次贷危机令全球经济前景不佳,加之能源和商品价格高企,人民币升值,以及政府严控信贷以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种种因素使得企业盈利受到的冲击均超过预期。

  路透社本周调查的10位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以及经济学家预估中值显示,今年中资上市企业盈利将同比增长20%,低于去年末30%的预期。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的加拿大鲍尔集团分析师伍海郡说,美国次贷危机令中国出口增长放缓,而国内投资又受到从紧的经济政策影响,尤其是信贷额度方面。去年并没有预计到这些因素的严重性。

  中国企业盈利增长似已在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放缓,比市场预期的早了一个季度。

  业绩最令人失望的非中国石油莫属。该企业2007年净利同比增长2。4%,而去年11月在沪上市时分析师预期为7%。原油价格高企加剧炼厂损失是其蒙受损失的主因。目前市场预计中石油和中石化今年一季度业绩更为糟糕。该两家企业约占上市公司总盈利的20%。

  钢厂亦因原材料价格高涨而苦撑。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股份上周公布2007年净利同比下降3%,为2001年来首次年度下滑;该公司还将面对铁矿石价格自本月开始大涨65%的压力。

  尽管宝钢已提高今年产品价格,但分析师指出,这将削减公司对下游行业的销售,并损及汽车制造商等钢材用户的盈利。

  中资企业盈利增长有望强于世界其它地区,因此部分投资者的恐慌未免有些过度。今年中国经济料将增长9-10%,明年亦接近此速度,而企业税制改革则有望提高企业今年盈利10%左右。

******************************************

银行钱景不妙 忍着次贷还面临200亿汇兑损失

中国银行业风险越来越大,不但受到次贷危机影响,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也开始浮出水面。在中国,除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外汇资产最大持有者就是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最新年报披露,这些上市银行手里有近400亿美元外汇资产处于风险敞口状态,以7.5%的升值速度和现有人民币汇率估算,这部分外汇资产损失将超200亿人民币。

《21世纪经济报道》称,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4月2日访问中国,讨论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一系列经济话题。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接近4%,即使最保守的预测者认为全年人民币将升值超过7.5%。简单地说,在年初持有美元资产,在年末将有7.5%以上随风而去。


  除了以上的汇兑损失,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日前也表示,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造成冲击。分析认为,此前中国金融业一直否认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均表示,其所提拨备足够覆盖次贷损失。为此,从此次马蔚华肯定的表态来看,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可能不会像几大行所表示的那么轻松,而且它的影响面还在发酵,未来中国银行业的日子不会很好过。

  敞口超400亿美元

  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如果存在计值货币不一样的资产和负债,就存在货币错配问题,如果有净额外汇资产,外汇兑本币贬值就会对以本币计值的资产造成损失。

  在银行年报上,汇率风险主要在外汇净敞口和汇兑及汇率产品净损失(收益)两个数据上体现。“外汇净敞口是银行暴露的风险,而汇兑损失则是已经形成的损失。”曾刚认为,自人民币加速升值以来,国内银行预期较为一致,正常情况下,今年汇兑损失和外汇净敞口都应比往年有所减少。

  但从已披露的2007年银行年报来看,各大银行损失依然惨重。其中工商银行外汇敞口净额合计1376.86亿元,等值美元188.49亿元,已经确认的汇兑损失达到68.81亿元。此前2006年工行的外汇敞口为147.1亿美元,汇兑损失13.29亿。中国银行的净敞口相对小了很多,2007年末持有41亿美元。四大行之一的建设银行仍没有公布经审计的年报,但在三季报上,建设银行披露其汇兑损失达到54.9亿元,估计持有外汇净敞口规模应该与工行相当。

  尽管工行年报未对净敞口增大、汇兑损失增加做过多解释,不过从该行美元资产负债来看,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合计5755亿元(折合人民币价,后同),而负债为2321亿元,相差近一倍,远不如人民币和其它币种的匹配程度。持有大量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显然是这些银行在人民币汇率高速升值背景下出现大规模汇兑损失的关键原因。

  对冲风险

  对银行来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最好的保值方法就是将外汇变成人民币,在现阶段最大程度地结汇。从公布年报看来,交行、工行、中行等在海外上市的银行去年都将IPO融资结汇。但是结汇意味着将压力转嫁央行。知情人士表示,央行也采取了各种方法去阻止商业银行结汇。比如去年开始尝试用外汇上缴存款准备金。
  
  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主任表示,以前银行先结汇再交存款准备金,汇率风险就转嫁给了央行,而外汇交存款准备金则意味着外汇风险仍然由商业银行承担。在结汇受限制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能做的就是将外币投资高收益的品种。在美国次级按揭危机导致损失情况下,G7国的债券较受银行欢迎。

  交行资金部一位人士表示,结汇之外辅助性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等方法管理和控制汇率风险规避风险。从各行年报看来,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无一例外出现10倍以上的增长。

  而中国银行在减少损失上的做法得到分析师的认可。在降低外汇敞口方面,中国银行于2005年与汇金公司签署了一份外币期权合同,名义本金为180亿美元,对因注资引起的外汇敞口进行了套期保值。该期权已从2007年1月至12月分12期执行完毕。2007年,本行通过续做173亿美元的外汇交易,进一步降低外汇敞口。中国银行表示,通过上述措施,该行外汇净敞口由2006年末157亿美元下降到2007年末41亿美元,有效降低了本行面临的汇率风险。

  在货币市场上向外拆借,以及加大外汇贷款的规模也可以通过增加收益抵消部分汇兑损失。一家货币经纪公司的人士表示,目前国内银行间市场美元拆借利率比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高出700个基点。而境内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也比伦敦同业拆借市场高出500-600个基点。

*******************************************

鲍尔森定调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主攻金融危机

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财长鲍尔森4月3日表示,中美两国将在今年6月于华盛顿举行的第四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花些时间来讨论最近的金融市场动荡,美国的经济、房市和金融系统”。鲍尔森表示,新任政府都需要花时间来调整政策,所幸他的对手是王岐山,经验非常丰富。

鲍尔森促中国开放金融领域

  财经网报道,这是鲍尔森在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首次访问北京,此行目的是准备第四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两天内,他密集地拜访了新一届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主管金融和贸易谈判事务的副总理王岐山。

  鲍尔森表示,“传统智慧认为,新组阁的政府将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整政策。所幸的是,我的对等特使是王岐山。我们相互认识有很长时间了。他在金融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我们将能够推进战略对话。”

  在去年12月中旬举行的第三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鲍尔森通过中国媒体传达了一个信息,即他的目标是推动战略经济对话形式延续到美国下一届政府。尽管上一轮对话双方签署了包括产品安全和能源合作等领域的一系列协议,但美国国内仍认为对话成果寥寥。而且鲍尔森本人一直致力于推进的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也步伐微小。

  在此次会见过程中,鲍尔森依然强烈敦促中国更多地开放金融领域,包括允许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进一步进入快速增长的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行动一直相当谨慎。

  谈到人民币升值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小企业成本压力,鲍尔森表示,中国的经济是如此之大和复杂,加上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深,如果人民币不能反映经济现实“将是危险”的。“我相信市场。” 鲍尔森说。他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一件好事。由此带来的产业转移和就业压力是经济转型和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代价。中国应该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和服务业转移。

中美经济都面临长期结构性挑战

  鲍尔森上午在中科院就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发表演讲。他表示,美中两国的经济都面临着长期的结构性挑战。对于美国来说,这种长期的结构性挑战是要提高储蓄,减少消费;对于中国来说,挑战是要减少储蓄,提高消费。

  鲍尔森称,一个深入且更有效的金融领域,可以使中国家庭毋需将收入的大部分存在银行。他说,更具灵活性的汇率机制也是间接增加国内消费的强有力工具,“尽管调整过程尚未完成,但可喜的是人民币正在显著加快升值,并且还应继续”。

  能源与环境目前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回应最积极正面的一个议题,并已经从对话中单立出来。鲍尔森在演讲中表示,中美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如何在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达到平衡。他介绍说,美国的经验是,为新的清洁技术提供经济激励以及强有力的政策和执行是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另外,发挥市场的力量也可以加强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

  鲍尔森特别提到,在以高昂的代价试着对原油进行价格限定后,美国也学到了在违背市场运作方面的许多教训。20世纪70年代,美国曾尝试过各种价格管制机制。结果是“不但没有取得既定的效果,却经历了冬季供暖的石油短缺、供应问题、配给以及国内石油和天然气投资与开采的下降”。“我们发现浮动价格最能使市场和消费者双方受益。”鲍尔森说。

  鲍尔森指出,目前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遭遇,试图对燃料价格进行管制。但是这一政策的后果是,导致全国范围的持续汽油和柴油短缺,并延伸到了电力部门。

  “美国已经学习到价格控制会扰乱市场满足供求关系的自然守衡,并导致短缺。因为市场力量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所以价格控制经常导致走私和腐败。”鲍尔森说。  

  目前,美中承诺将利用五年的时间联手推动替代型燃料技术大规模应用于车辆。两国还就联合打击砍伐以及推动可持续的森林管理达成了谅解备忘录。

  随着双方已经制定了一个十年能源和环境合作计划,鲍尔森在演讲中表示,当前中国可做的工作是,应用先进技术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并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污染物的排放。但他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将该技术的引入受到了中国对环境产品和服务设置的高关税和非减税壁垒的阻碍。

  鲍尔森透露,今年6月第四轮战略经济对话的主题将紧密围绕界定“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愿景”。这一愿景有赖于经济开放的战略,尤其是自由贸易和投资政策。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8/0404/8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