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网民问:马英九何时PK胡锦涛?!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军政 > 正文
大陆网民问:马英九何时PK胡锦涛?!

 

马英九何时对决胡锦涛

轰轰烈烈的中华民国总统大选刚刚落幕,中共的喉舌就开始发声报道: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同样,前几天,在中共举行的所谓“人代会”上,胡锦涛通过“人民代表”“选举”连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台湾的媒体也纷纷报道:胡锦涛再次“当选”中共国家主席。这显得十分滑稽,也十分有趣。


   中共当局不承认马英九是中华民国的总统,只承认马英九是台湾地区领导人。相应的,台湾也不承认胡锦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只承认他是大陆地区领导人。这是有道理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也同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其量说台湾是中国的一小部分,大陆是中国的一大部分,它们都不是中国的全部。无论是从历史的事实来看,还是从逻辑上讲,都是这个道理,同时也是不容置辩的现实。


   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那么到底谁是中国呢?谁有资格代表中国呢?谁都不是中国。谁都没有资格代表中国。中国应是台湾加大陆。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共同选出来的政府才能代表中国。台湾和大陆的共同领导人才是中国领导人。


   当然,台湾在台湾人民、台湾各民主政党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光辉照耀下,特别是在前国民党领导人蒋经国先生带头自觉进行的“自我革命”下,率先进入了民主自由的殿堂,使台湾人民终于尝到了平等、自由、博爱的美滋美味。而大陆人民在共产党专制政权的再三阻截和围困下,还正在奋斗,正在奋起反抗和突围。何时能突出共产专制的重围,打破共产专制的樊篱,还有待作出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我想大陆人民的耐心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长期被共产党的专制特权专政下去,奴役下去。事实上,人民很快就要冲破专制的堤防,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

   台湾是中国民主的火种,已经燃起来了,而且燃得火光冲天,它的光亮已经照到了大陆。现在的台湾,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块民主早稻试验田,而且非常成功。是的,在经济上,台湾早富裕、早发达、早安乐。而在政治上,它是大陆的榜样,是大陆的先驱,是大陆的导师。台湾,它必将为中国完全实现民主自由起到领头雁的作用。


   过去,大陆的学术界、知识界普遍认为:如果台湾国民党扳回了政权,会对中共的专制思想和专制队伍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现在这已成为现实,想必共产党这个铁桶不只是滚得叮叮当当响吧。。。。。。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出来了,大陆地区领导人也“选”出来了(姑且作数),就是中国领导人还没有选出。马英九何时对决胡锦涛选举中国领导人?既然台湾大陆两个地区领导人都选出来了,看来中国领导人的选举已经为时不远。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大概十五年左右吧!越快越好,总之,时间不会很长。


   当然,广大民众希望现在开选就好。希望马英九先生和胡锦涛先生现在就站出来PK一下,好让中国早日“破镜重圆”,好让中国人民(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早日拥有自己共同的领导人。可是,我们料定马英九先生会干,而胡锦涛先生是死活都不会干的。怎么办呢?我们就只有等一下了。耐心一点吧,等到大陆领导人真正选出来了再说。因为胡锦涛不是选出来的,要他去迎接马英九的PK,那是不可能的!

************************************

牟传珩:两岸统一的障碍在中南海——台湾新一届总统大选联想

 台湾新一届总统大选结果产生,马英九以221万选票的优势击败对手,为国民党夺回失落8年的总统宝座。由此,台湾又一次文明、和平、民主地实现二次政党轮替。这对中国大陆未来的民主政治走向,将产生领航与灯塔的深远意义。今天的台湾人可以自豪的说:他们才是真正的国家主人。台湾政治家们,为了民众的选票,不得不走到民众中间争取支持;不得不直面选民的不断质疑和问题而做出诚恳地解释与答复;不得不亲民性的"扫街拜票",握手击掌。由此证明,台湾民主政治是落户中华文化生态的成功示范。当下,如今大陆的思想界、知识界普遍认为:此次台湾国民党以竞选赢回了政权,将对中共宪法规定一党永久执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

此次台湾大选,人民将曾代表台湾国民党向50年代被政府镇压的民运人士三鞠躬的马英九一举推向上总统宝座,致使他从此登上了政治伦理的至高点上,足可以居高临下地傲视大陆靠暴力夺得权力和靠老人指定传代、维持这种权力的所有执政者。无论大陆媒体如何矮化、打压与抹黑台湾政治,认为马英九只是 "地区"新一届领导人当选而已,但当今中国大陆没有一个可以与选票箱里诞生的总统比肩的政治家,已是世界主流舆论所无法忽视的事实。
    
    
     中国青年报《冰点》两年前曾以醒目大标题:"一个主席的三鞠躬"刊登过台湾文章,"马英九背起国民党的十字架,向历史忏悔,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但却不是孤立的、独特突发的事件,而是台湾民主道路上标志里程的众多指路牌之一。他的深深一鞠躬,透露的不仅只是国民党的内在改变,最核心的驱动力,其实在于台湾的民主,造成了台湾整体的深层质变。"是的,今天的台湾政治,用如此生动的现实印证了这个结论。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总统胜选后的群众集会上说:"人民最大!只有人民手上的选票最大,没有一个政党比人民大!"可见国民党胜不骄躁,如此敬畏人民选票的神圣;而民进党则败不气馁,表示诚恳接受民意的选择,并向马英九频频祝贺,一派坦坦荡荡的君子之风。更令人刮目相看得是,谢长廷向民众的深刻道歉与检讨,民进党上下共同反省,以图重建人民信心。这反映出他们不因竞选失败而陷于内部争斗和积极面对挫折的政党成熟心态。凡此台湾民主政治的种种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足以令大陆政党与政客们汗颜。台湾在全体人民和民主政党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前国民党领导人蒋经国率先垂范,"自我改革",开启民主大门下;尤其是李登辉推动全民大选的勇气与气魄感召下,最终品尝了如此民主的大盛宴,不得不令世人刮目相看。而曾讽刺过台湾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大陆,人民却至今都生活在没有阳光普照的黑箱政治中。
    
     其实,自从台湾走向民主化那天开始,大陆与台湾双方的政治力量对比就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台海局势也随之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演进。这种演进今天又随着台湾马英九时代的到来,更加凸现出来——两岸统一不是近了,而可能是更远了。
    
     尽管马英九一直持海峡两岸"终极统一论"立场,也同意可以和大陆签定和平协议,但强调双方进行和平谈判前,大陆必须先撤除飞弹。他始终强调,统一的前提是大陆实现同样的自由和民主,这是符合普世价值要求的,也是国际国内公论的一致愿望。然而,大陆的执政者们也有这样的愿望吗?答案是否定的。马英九已经给出"六四不平反,统一不能谈"的原则,而大陆则坚持"宁可不统一,也不能平反六四"立场。 由此可见,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真正障碍不在台湾,而在大陆。
    
     如今,马英九承认"一中"各自表述原则,正领导一个民主自由的台湾自信地走向未来,他将成为中共更难应对的一个棋手。大陆政府惯用政治"台独牌"鼓动民族情绪战略现已失之无据了。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其实在经济方面更积极一些,他赞成三通,推动大陆观光客来台。如此以来,开放陆客赴台观光,让更多大陆人民感受台湾民主,体验自由生活,传播普世理念,以加速大陆演变。这就从根本上瓦解了大陆"以反对台独,来证明自己的正义性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精神支柱,从而达到实现淡化两岸统一的"国家"与"民族"的主题,而凸现政治体制的优劣选择焦点,进而直逼要由选举箱来决定两岸统一国家领导人问题。而这恰恰就是大陆领导人最不想触碰的保命禁区。
    
     网上有大陆网民留言说:希望马英九先生和胡锦涛先生现在就站出来PK一下,好让中国早日"破镜重圆",好让中国人民(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早日拥有自己共同的领导人。可是,我们料定马英九先生会干,而胡锦涛先生是死活都不会干的。怎么办呢?我们就只有等一下了。耐心一点吧,等到大陆领导人真正选出来了再说。因为胡锦涛不是选出来的,要他去迎接马英九的PK,那是不可能的!你们和全台人民共同阐释了什么叫着文明世界,证明了中华不会只能永远徘徊在文明世界之外、中华人也有能力结束政权更替的暴力循环史。
    
     此据台湾《联合晚报》报导,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张俊宏曾于2007年6月11日,以"一国一制、大破大立,中道百合、觉醒台湾"为题,在媒体刊登广告,倡议台湾应该以"一国一制"的构想,来回应中共"一国两制"的统战政策,他说,既然是中共来挑战台湾的"二国论",台湾为何不能用"一制"来挑战中共的"两制"?只要中共愿意推行"一制"即民主制度,台湾接受"一国"不仅放心,也属公平。因"一国一制"(和谐民主)比对"一国两制"(自相矛盾)更具道德合法性,更有良性影响力与凝聚力。中共只要放弃一党之私,学习一下国民党的革新精神,转变观念就可以实现。但我们要"把全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党,从来都是把自己的执政地位置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之上而不容质疑的。
    
     其实大陆执政者今天根本就没有能力统一,也根本不想统一,所谓"统一"云云那是说给老百姓听的,特别是说给大陆"红色记忆"上瘾的"泛红阵营(包括民族主义者)"们听的。如果大陆执政者真想统一,早就建立起统一的平台——也民主起来了。大陆有了民主,两岸统一水到渠成,中南海里的大脑是很明白这一点的。所以我说,其实阻碍两岸和平统一的真正障碍在中南海里。
    
     我一向认为,只有当中华人民都能自主、自由地选择民主政府、更换政治精英时,海峡两岸归于统一的历史契机才能成熟。而一个统一的中国,首先应当是一个民主的中国。由此看来,不民主的社会制度,才是阻碍中华两岸统一的真正大敌。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8/0328/8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