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夕 大陆物价全面上涨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两会前夕 大陆物价全面上涨

物价全面上涨 遏制通胀将成两会焦点话题

中共政府2007年末提出把防止物价全面上涨作为头等大事,但是,到目前为止进展并不如人意:通货膨胀水平不断创下新高,而且政府的态度也显得有些摇摆。消息人士之处,在即将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上,如何坚决遏制通胀、保护低收入人群利益将成为头等议题。

  据路透社消息,来自全国政协的消息称,根据对部分新一届政协委员的调查,“物价”已经超过前几年大热的“反腐败”,成为委员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部分委员认为,中国目前的物价形势已突破结构性上涨,进入全面通胀时期。

  中国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4.8%的同比涨幅达11年来最高。今年1月的涨幅则高达7.1%,亦创下逾11年来的单月新高。

  知名经济学家、高华证券特别顾问宋国青称:“目前公众已经有很高的通胀预期,政府控制通胀的话说了很多,通胀率也上升了很多。政府只有咬紧牙关,坚决紧缩,拿事实说话,才能抑制公众的通胀预期。如果担心这、担心那,将来再治就更难了。”

  2月以来,由于担心美国经济下滑导致中国出口下降,加上南方地区遭受了比较严重的雨雪冰冻灾情,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希望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国家领导人“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的说法也显示政府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主管货币政策的央行副行长易纲日前则给出了坚决的表态。他声称,虽然国内外情况有所变化,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风险仍然是通货膨胀,需要全力以赴防止通胀,既定的货币政策从紧方针并不会因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而改变。

  北京的一位基金业投资经理说:“现在高层给出的信号非常混乱,市场上也看不清未来的宏观政策走向,我们更希望在两会时看到央行行长对于通胀问题的表态。”

  中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分别于2008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如何防止通胀?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曾经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通货膨胀,其中1988年7月的物价涨幅曾经达到19.3%。在历次治理通胀过程中,中共政府都运用了价格管制措施,这次也不例外。

  国家发改委1月15日起对包括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提价需申报政府批准,调价须备案。这是1993年之后政府再次在全国范围对食品价格实行严格的行政干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则对这一做法作出批评。他指出,目前对电、粮食等产出品的价格上限进行限制,同时对它们的生产要素实行下限限制,这样的组合会打击生产,导致供应商会减少乃至退出生产,这样的结果对于解决通货膨胀是不利的。

 

  “现在需要釜底抽薪。不能下面加火,上面加盖,轻则烧糊,重则炸锅。”周其仁称。

  宋国青则认为,通胀其实是一种简单的货币现象。中国当前通胀水平的高企,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供应的持续猛烈增长造成的,因此政府应该在短期内“不择手段、想方设法”限制货币供给。

  “钱多了成本就多了东西就涨价了,进而推动了通货膨胀。从货币推动通胀的逻辑来看,唯一并且简单的选择是紧缩货币供给。”他称。

 

保证低收入人群利益

 

  今年1月上海市召开两会时,上海市政协委员邢普的一份提案称,建议政府研究给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人民币,以抵消通胀水平高企对带大众收入造成的影响,引发了普通民众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邢普对路透表示:“通货膨胀最大的害处之一,在于改变分配,使底层百姓受到伤害。每个国民发放1000元的计划,将舒缓这种道义压力。”邢普现任上海汽车集团副总经济师,并曾在投行雷曼兄弟工作过。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日前也表示,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来说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应通过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确保这部分群体的生活水平不至于因为价格水平上涨而下降,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而有所改善。

  邢普表示,由于上海市政协认为这一问题是全国性的,不只是上海的问题,从而没有对他的提案进行立案,他希望在全国两会期间有更多人关心这一问题,研究这一做法的可行性。

*************************

第一财经日报 CPI上涨 多听听农民声音

第一财经日报

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这是一封特别的来信,它来自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农村,内容是当地一位农民谈CPI上涨问题。

  没有理论推导,没有模型演绎,也没有深度阐述,这位叫张有为的农民朋友,从他身边所感受到、所看到、所经历的事实和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他眼中我国CPI上涨的逻辑。

  在张有为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产品供求失衡。农村大量的强壮劳动力到了城市,村里只留下那些老、弱、残、妇、幼的人种庄稼,很多好好的土地荒着长草,打不下粮食、不养猪羊,长年累月,这生活用品能不贵,能不涨价吗?

  我们在2月27日的评论版刊登了这篇来信。尽管文章只谈到物价上涨中产品供求失衡的一面,而忽视了货币供应方面的原因,但这种最直观的表述,却点出了问题的本质,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根本上思考中国经济的隐忧,并在最本质和更广阔的视野上透视世界经济中的隐秘之处。

  让我们还是回到基本面上观察问题吧。在中国,CPI由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居住等各类商品价格组成,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的权重约为34%。这意味着,温饱问题还将长期在物价中占据重要位置。一旦粮食供应不足,CPI上涨是一触即发的事情。

  回归这个基本常识,只是让我们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农民的劳动价值进行重估。股市、房产、原材料、土地等资产价格都在上涨的时候,作为粮食生产要素之一的农民劳动力价格上涨,应该是符合价值规律的事情。

  邓小平曾说:“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所以“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作为一个有8亿农村人口的国家,这永远是至理名言。

  但值得担忧的迹象是,一些学者在讨论经济问题时,总容易忘掉这个根本,谈形而上的概念;一些媒体上,农民的声音往往又显得那么微弱。而大洋彼岸的一场次贷危机,却被连篇累牍地报道并不断放大。

  殊不知,这是在能源和粮食供应非常充足的美国,一些华尔街的大佬玩金融衍生产品玩过了头,泡沫被刺破,赔了点钱而已,不值得全球媒体大惊小怪。正如巴菲特所说,这是他们饮下了自己炮制的毒药,可以说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要知道,在美国附近的拉美地区,面包成了奢侈品,玻利维亚当地政府命令接管了部分面包房,以保证穷人能吃上面包。而美国却在用粮食做燃料,满足一些人的飙车需要。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华尔街一家银行的倒闭,会比因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事件更重要。

  次贷危机和粮价上涨,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富人与穷人的经济学,在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等价格上涨40%-60%的背景下,让我们多关注农民问题,多听听农民的声音吧。我们真的需要“穷人经济学”。(作者 杨小刚)

*******************************************

 谢国忠:中国拥有哪些反通胀工具?

 《财经》网络版

实现经济“软着陆”仍为时不晚,但如果姑息纵容,通胀形势在2008年恶化,那么到2009年,一场经济崩塌或将难免。通货膨胀是一个缓慢移动的变量。为了抑制消费者对当前通胀将进一步恶化的预期,金融主管当局必须建立其抗击通胀的信誉。

  “药方”如下:

  ——尽管通胀在恶化,但推动通胀预期的是资产价格。中国家庭的银行存款达到了20万亿元人民币。而货币主要是用于资产购买,因此,资产价格对货币价值的评估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中共政府必须改变公众对资产价格涨幅仍将高于工资收入的预期。就这一点而言,政府仍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

  中共政府对房地产价格拥有全面的控制力。它控制了土地供应,为房地产开发和购房提供融资。最好的政策是增加供给,最快的办法是提高建筑容积率。这方面,现行的监管可能过于严格。中国的城市将会是庞大而拥挤的,旨在于降低人口密度的监管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把容积率提高50%,它将迫使价格预期很快下落。中国当前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了打击投机需求和土地的囤积。短期内,增加供给与提高容积率的办法都是有效的,但长期而言,惟一有效的措施是前者。

  ——其次,政府必须保护居民银行存款价值不受通胀侵蚀。当前的存款利率明显低于未来两年内可预见的通胀水平。若维持利率不变,存款人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政府对其银行存款缩水置之不理,从而引发更高的货币周转率和进一步恶化的通胀局面。目前的存款利率需要提高至未来两年平均预期通胀率之上。

  ——中国是否会将汇率作为反通胀的一项工具呢?他表示,对此仍不敢确定。中国经济规模巨大,进口在整体消费中占有的比重很小。货币升值所带来的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直接影响很有限。但升值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与货币供应控制有关。较高的汇率水平将减少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入引发的通胀,进而减缓货币供应增长。

  ——就短期的流动性控制而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是现行环境下的最佳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能有多高并无限制,它可以达到20%甚至更高。尽管对银行系统来说,其资产中如此大比例的部分存于央行,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但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当通胀抬升时,选取适当的政策工具将其控制往往并不容易。就通胀上升这一简单事实而言,它证明了此前政策的失败。现在,中共政府仍然可以通过控制资产价格、提高存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通胀预期,引导通胀逐步回落。

*****************************************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8/0302/7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