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紫阳生前照片(AFP/Getty Images,摄于1987年7月13日) |
亲属家祭赵紫阳逝世三周年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燕明报导)本星期四即一月十七日,是原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三周年。赵紫阳的亲属举行了家祭。各地相关纪念活动由于受到官方压制,不得不低调进行。星期四是原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三周年,赵紫阳的女儿王雁南星期三接受本台采访表示:
王雁南:也不能说是纪念活动,就是家里的孩子回来纪念一下。
记者:家祭是吗?
王雁南:对。从昨天开始就陆有一些老朋友来看望一下,纪念一下。
记者:什么人来呢?
王雁南:我想不方便透露名字吧。
记者:是过去一两年来的老朋友们吗?
王雁南:对。就是表示一下,鞠躬,签名。
王雁南又谈了他的感想:
王雁南:三年过去了,我们都还很怀念我们的父亲,其实大家也一样,很多朋友来了告诉我们,很多朋友都很思念他。照传统的习惯,三年是故人走了以后差不多最后一次比较大的纪念活动。我想我们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我们还不能公开地、不能随着我们的意愿来纪念父亲,这还远远谈不上是最后一次,我想我们还没有正式的开始过,从第一次开始就不太像样子。
北京维权人士李金平从二零零五年赵紫阳去世后,利用自家一间七十多平方米的房间为赵紫阳设了一个灵堂,长年吊唁。为此,北京警方对他多次骚扰并在前两年赵紫阳的忌日前将他带走隔离。最近这两个星期,他又每天都被带走。警方直言,如果在赵紫阳忌日前不看住李金平,他们警察的饭碗不保。与此同时,李金平家已被划入拆迁范围。他星期三对本台表示:
李金平:整天弄一个大车来我家门口吵,摁喇叭,弄噪音,尘土飞扬。
记者:拆迁最后期限到了吗?
李金平:去年已经过了。
记者:如果拆的话,灵堂也会被拆是吗?
李金平:肯定是,我要求,如果拆的话替我把灵堂给安排好了,为国为民作出这么大贡献的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完了吗?
而在北京之外,各地也有与悼念相关的一些消息。
山东的孙文广教授对本台表示:
孙文广:很多的人表示,要利用假期去悼念。当局应怎么对待呢?就看李金平这个事中共怎么做法,如果还像以前那样,那说明十七大开了之后它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贵州独立意见人士曾宁接受本台采访表示:
曾宁:估计不会有比较公开的赵紫阳悼念活动。因为三周年纪念之前一个星期左右,有关方面人士已经向贵阳方面曾经向悼念赵紫阳先生的一些人士进行了一些约谈,问他们是否有相关的悼念活动,并且希望他们以政治稳定大局为重(不要搞活动)。
与此同时,网上的“赵紫阳治丧委员会”目前仍在运行,但并未更新。该委员会公告称,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促请中国共产党和中共政府推倒强加给赵紫阳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追究非法拘禁赵紫阳的所有刑事犯罪责任人、渎职人员。要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铺设中国的民主和法制轨道。
而最新一期的北京的《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赵紫阳的老部下、前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的文章,称胡耀邦、赵紫阳、万里都是改革开放之人。文章称,赵紫阳提出了 “坚定不移、慎重初战、务求必胜”十二个字的推进改革的行动方针。而这次《炎黄春秋》发表田纪云的文章,并没有像去年十二期那样配发了田纪云与赵紫阳的照片。香港《成报》引述知情者透露,文章第三部份涉及赵紫阳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贡献,还是作了部份删改。
去世三年,赵紫阳何时入土为安
2008年1月号的《多维月刊》报导:1月17日,是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三周年忌辰。三年来,赵紫阳的骨灰一直存放在北京富强胡同赵家寓所内,赵紫阳子女三年前向当局所提出的四点意见,当局一直以沉默回应。消息人士最近向多维月刊透露,赵紫阳的亲属仍在期待赵紫阳能够早日入土为安。
北京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是赵紫阳于1989年不同意邓小平、李鹏用军队对付学潮受到罢黜之后,度过16年软禁岁月的地方。赵紫阳2005年1月17日去世,随后火化,因当局竟要将他的骨灰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司局级干部区”,赵紫阳的家人觉得,“显然这不合他的身分”,这后面涉及如何公正评价他的大问题,不同意当局如此安排,于是骨灰三年来一直存放在家中。
2005年1月29日,遗体告别仪式中赵紫阳的子女。左起:赵二军、赵大军、赵五军、王雁南、女婿王志华。(原载《紫阳千古》)
家人寄希望于当局能够醒悟,还赵紫阳一个公道。但是一年又一年,他们一次次从希望走向失望。就连四个儿子与女儿女婿共六位子女,2005年元月写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主管的四点意见,呈递上去之后也石沉大海,一直没有得到答覆。
赵紫阳子女“我们的几点意见”,其核心意思其实很简单:要求当局在“六四”问题对赵紫阳有个公正的说法。他们指出,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关于赵紫阳所犯错误的结论和处理意见是错误的,希望纠正;对赵紫阳长达15年的软禁是不符合党纪国法的,希望有个明确的说法,他们要求组织上发布“赵紫阳生平”,在文中体现出来。
赵紫阳去世之后,他的四个儿子,以及女儿女婿亲笔签名的“我们的几点意见”,一直没有得到当局答覆。
在2007年元月赵紫阳逝世两周年,所有子女都返回家中缅怀之际,也商量如何妥善安排后事。既然寄希望于当局看来并不能如愿,他们就考虑自己来让父亲入土为安。选择什么地点来安葬呢?他们考虑过有多种方案:在河南老家安葬?在广东安葬?在北京择地安葬?
家人还是希望当局能够对他们三年前所提交的意见慎重考虑,对赵紫阳的贡献、功过,作出全面评价。毕竟1989年天安门事件已经过去了18年半,当时强加给他的那些罪名,现在看难道还站得住脚吗?当时参与对赵紫阳作出政治处理的元老多已过世,现在的领导人已经不须背“六四”的包袱,何不尽快作出结论,轻装上阵,告慰死者,告慰家人?
知情人士对多维月刊说,家人对此也不抱太大的指望。
赵紫阳书房里的挂钟,指着他去世的时刻。(多维特约记者摄)
素有“平民总理”美称、看望遇难矿工遗属和灾民家庭眼角常常闪出泪花的温家宝,在长达15年半里,不论赵紫阳上书、病重、病故,温家宝从来没有出面,从来没有对赵紫阳、对其家属以任何方式表示出一点温情和关心。知情人感慨地说,温家宝总理能毫不犹豫地握住艾滋病人的手,却不能来握住他的前任、他的老上级赵紫阳的手??赵紫阳比艾滋病人还可怕啊!对温家宝与赵紫阳的关系,甫在香港出版的《温家宝变阁》中有较详尽披露。
接近赵家的人士向多维月刊透露,作为对比,倒是在十七大上晋升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的母亲齐心,让人感到温暖。齐心的丈夫、中共元老习仲勋也在广东工作过,复出后是改革开放的坚定的支持者。赵紫阳2005年1月去世后,习仲勋的遗孀齐心不避嫌,以其个人和“率子女”的名义向赵家送上花篮。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包括习*近*平在内的其子女的态度。
赵紫阳的子女写下这副挽联表达心声。(多维特约记者摄)
知情人士对多维月刊称,随着赵紫阳三周年忌日越来越近,家人虽然还没有开始准备家庭悼念的事务,相信有关方面已经开始紧张起来,要作出监控的部署了。
一年前的2007年元月17日,许多人络绎不绝赶往赵家送花、送花篮表示悼念,当局派出二、三十名便衣警察守卫在他家附近,筛选进入他家悼念的人士。
尽管由于当局从2007年元旦开始实施外国媒体采访条例,比以前有所松动,但是一些外国记者被阻止进入及拍照,有些预约要来采访并得到家人同意的,一直没有能来,他们估计就是被挡在外面了。
还有些异议人士被警察软禁在家,还有几年前辞去警察职务的北京市民王金平,连续两年在自己家里设置赵紫阳灵堂,赵紫阳忌辰当天他被北京市国保大队人员带走,几天后才放回。
据悉比赵紫阳还大一岁,已经90高龄的夫人梁伯琪,几年来身体一直还较稳定,但是记忆力已经极度衰退。家人迄今一直没有将赵紫阳去世的消息告诉她。
**********************************************
(一)
一夕别却九重天 回首天安路八千 本为天朝除旧耻 敢居富强惜残年
江横代表家何在 锦拥科学国不前 知汝远行应有意 好收碎玉避烽烟
(二)
众芳鲜妍独摇落 鹤发高墙锁小园 暴孽横斜水清浅 良知浮动月黄昏
邓贼欲死先偷眼 江丑如思后断魂 更有锦涛可相狎 不须缟素慰灾民
(三)
十年五岁走红尘 多少自由入梦频 法老纵荣争及睡 摩西虽义不如贫
愁闻剑戟惊重庆 闷听经集聒三秦 到死未能谋宝玉 中华杜宇一般春
(四)
君因兵祸守蓬茅 心安依然鬓发焦 克布访来犹避祸 耀邦人去尚修桥
时闻李锐惊社稷 旋见鲍彤动魔妖 任是大洋最深处 也听国光叹良宵
(五)
月落冰城一影疏 殷勤网络远江湖 楚囚何必向故国 易水当然断归途
海啸年来风云变 坑灰夜去鬼神浮 紫阳同病相怜否 流水高山有也无


趙紫陽晚年談話出?作者受壓病危
《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在趙逝世兩年、鄧小平去世十週年之際,在香港出版,引起各方關注。圖為趙兩年前逝世時,民眾手持的悼念圖片。(AFP)
文 ◎ 梁珍 圖 ◎ 開放雜誌/AFP/新紀元
最近,由香港開放雜誌出版社出版的《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在香港面世,該書記錄了趙紫陽在15年遭軟禁期間,和作者超過100次的談話,詳細披露了趙對中共內部權力鬥爭和政策分歧真相的分析,以及對中共體制的反思,和現任中共領導人的批評等,是非常珍貴的史實資料。
《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出版不足一月,出版社開放雜誌稱,該書反響熱烈,幾千本已經售空,部分由北京高層購入。開放雜誌提供)
被譽為中國第一女記者,因六四入獄的北京媒體人高瑜形容,這本書的威力不下於當年紅遍海內外的《六四真相》,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從趙的思想來看,他晚年時思想已經拋棄共產專制,他的所思所想所行對現行體制都是個極大的衝擊。開放出版社社長金鐘表示,該書被中共列為禁書,嚴禁帶入大陸,雖然出版社沒有為該書特別做宣傳,但書出版後一個多星期,第一批幾千本已經售空,據說部分由中共高層購入,流入北京官場內外。
與此同時,該書作者,趙紫陽的密友和老部下,現年87歲的宗鳳鳴,作為唯一一名在趙軟禁期間以氣功師身份,成功繞過警衛,和趙多次秘密會面的人,在書面世前後受到相當的壓力,中共相關部門多次找他和他的家人談話,並警告說:書一出版就是反革命。2月中旬,宗老心臟衰竭入院,據說目前還未脫離危險期,目前外界一律不能探訪,情況堪憂,為書的出版倍添神秘和憂傷。
究竟這本將近400頁的書揭示了什麼樣的真相?在適逢鄧小平逝世十週年之際,趙的自傳出版,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還原六四真相
開放出版社社長金鐘接受新紀元採訪時,談到這本書的意義,他提了三點,其中最重要的是還原了六四真相。他以六四為一台戲來形容,戲有三角,一角是反腐敗的學生,一角是以鄧小平、李鵬為代表的中共鎮壓勢力,另一角則趙紫陽為代表的,反對鎮壓,體制內改革派。
他說,從史實角度,關於學生的記述,已經有眾多的採訪,鄧小平這邊目前你不可能有他下令開槍等一手證詞,所以趙紫陽個人談話錄的公布,是目前六四事件最權威的證詞。
另外,金鐘認為,該書填補了八十年代的中國現代史的空白,以及趙紫陽多次在書中反思中共體制,主張民主政治,對中國現實社會有深遠的影響。
《談話》披露,趙紫陽表示,自己做出反戒嚴和拒絕檢討的決定,是自己的選擇,而且又是全家開了會都同意的。他說,「我不願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
趙紫陽的秘書鮑彤在序中稱,趙紫陽的決定是一個了不起的決定,一是為堅持真理而準備犧牲自己的決定──趙紫陽當時已做好了要坐牢的準備;二是,他是中共建國後第一位拒絕做檢討的下臺總書記,也是中共建黨後繼陳獨秀第二位拒絕做檢討的下臺總書記。
《談話》披露,趙紫陽提及,向戈巴巴喬夫通報,說中央常委有個決定,即遇到重大問題,還需鄧小平掌舵,這是因為,天安門的群眾已把矛頭指向鄧小平,反對老人政治,趙本來是想維護鄧,挽回鄧的形象,但沒想到卻被鄧猜疑。趙稱,鄧小平標榜自己「不擅權」,但實際上在搞權威政治,又忌諱別人說他「垂簾聽政」 。
《談話》披露,趙稱,六四鎮壓不是迫不得已,當時有三個機會用對話來解決,包括﹕一是胡耀邦的靈柩送到八寶山後,採用對話說服﹔二是,趙從北韓回來後,在亞洲銀行會上發表談話,提出民主法治解決問題,學生反應很好,已經開始復課﹔三是,只要鄧小平說一句話﹕「現在看來學生問題並沒有原來說的那麼嚴重」,趙願意承擔其他工作,包括426社論的責任,緩和形式。但鄧堅持要鎮壓。
趙還提到4月底去北韓訪問的問題,趙說,自己去之前和李鵬提出不要激化矛盾,以及要復課,鄧說,按趙的意見辦理。但趙離開第二天,陳希同、李鵬等人謊報軍情,又去鄧處匯報,鄧小平隨後發表了425講話,定性學生邉邮欠袋h反社會主要的動亂,接著又發表【4.26】社論。
趙紫陽與書的作者宗鳳鳴攝於北京富強胡同六號家中。其中87歲的宗鳳鳴日前證實心臟衰竭住院。(開放雜誌提供)
趙紫陽1989年5月19日清晨五時前往天安門廣場勸學生停止絕食。這是趙最後一次公開亮相。(AFP)
5月17日,趙寫信和鄧要求面談,鄧通知李鵬、姚依林、胡啟立、喬石、楊尚昆在鄧家開會,李鵬、姚依林在會上發難,堅持實行軍管,最後,除了胡啟立和趙紫陽反對外,其他人都贊成了,喬石、楊尚昆是原本反對,後來在會上贊成。
趙稱,去北韓訪問前,鄧曾明確提出要趙接任軍委主席,過去兩人合作也很好,自己和鄧小平的分歧焦點在六四上面。
趙形容鄧小平政治上走的路線是黨的領導權要集中,絕不能分權,六四問題是鄧最大的隱憂,後來南巡講話是鄧試圖挽回自己的形象而做的宣傳,但這種「跛足」改革進一步加重了中共貧富懸殊和腐敗。他說,鄧小平一方面搞經濟改革,一方面搞極權,是相矛盾的,鄧是被自己制定的「四項基本原則」束縛住,而不能解脫出來,這是他的悲劇。
趙沒有想到被軟禁
《談話》披露,趙下臺後,沒有想到自己被軟禁,「六四問題上,我只是提出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和意見,就對我加以治罪,實行軟禁,限制我的自由,這是我沒有想到的。」趙氣憤地說,這是違反憲法的,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到一定時候,我要訴諸於社會。
《談話》披露,趙軟禁期間甚至連打檯球和高爾夫球都受到限制,不准出門,趙曾經讓北京前市委書記段君毅傳話給江澤民,要求自由會客。後江澤民回話,段老好好休息吧,意思是要段老不要多管閒事。文中引用趙的朋友、安志文的分析說,「有趙紫陽的合法性,就沒有江、李的合法性,他們認為趙紫陽是對自己權力地位的威脅。因為他們是六四事件的受益者。」
給十五大寫信迫害加重
《談話》披露,趙紫陽的確在97年向中共十五大寫信,要求重新評價六四,提出「早解決比晚解決好,主動解決比被動解決好,在形勢穩定時解決比出現某種麻煩時解決好」。趙因為這封信,被江澤民扣上違反紀律,不顧大局的罪名,處境進一步惡化,被徹底軟禁。江後來又因趙紫陽提出限制公民自由是違憲時,江澤民又傳話:這是你自己造成的。
宗鳳鳴和趙的見面,也因為十五大,而中斷一段時間。趙的女婿王志華解釋趙寫信的原因,是為了向歷史做個交代。
天安門母親丁子霖在閱畢剛剛出版的《談話》一書後,日前在網上發表文章披露,在十五大前夕,曾經請宗鳳鳴向趙紫陽先生帶話,希望先生能就「六四」事件說幾句話。後來,果然見到了紫陽先生寫給中共十五大的那封信,要求及早地重新評價「六四」。這在當時,給予了受難群體很大的安慰和鼓勵。
對江、胡的批評
《談話》中,趙對中共近代黨魁都進行了評論,包括六四後執政的江澤民、胡鍧???督?倝悍ㄝ喒Γ?w的朋友安志永評論說,是沒有走出專政的怪圈。趙回應,江的基本心態是不能丟權。「他的心態是共產黨既然把權交給我了,絕不能在自己手裏丟掉。」趙並贊成美國記者華萊士採訪江時,稱江是世界上共產黨最後一位專政獨裁者的看法。
趙說,江提出三個代表,就是要維護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地位,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他評論,十六大江堅持軍委主席一職,是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他沒有當過一天兵,沒有指揮過一次戰鬥,還鼓吹他是軍事家,真令人啼笑皆非。」
他並說,曾慶紅和江實際是一體的,是一個靈魂。現在面貌不清,因為得到江的信任,無所顧忌。
談到胡鍧??谒麆偵吓_時,趙稱人們對胡的期望過高。後來趙又評論,胡是中共意識形態下培養出來的青年幹部,不會在制度上有什麼改變,也就是不可能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胡溫體制乃是江、李體制的延續而已。
04年底,被問到對胡鍧?谒闹腥珪?勗捴校?^續強調鎮壓法輪功,封鎖新聞自由等的看法,趙稱,胡把自己的面目暴露出來,他不可能對中共專制有什麼改變,否則這個專制、權貴利益集團就會把他搞下去。趙認為,胡提出「以人為本」 的思想,不過是為自己樹立一個形象而已,不能解決問題。
對中美關係、台港問題的看法
趙認為,如果人類社會發展需要有個主導的話,那麼由美國主導,比俄羅斯、中國主導好,更不用說德國和日本了,因為美國沒有領土野心,不搞殖民地。美國也是從發展本國利益來發展對外關係的,但發展本國利益是同人類利益相符合的,不僅發展對外自由貿易,還要推行自由、民主、人權,這與人類社會實現現代文明相一致。他認為,中國要發展,必須和美國搞好關係。
對台灣,趙說,軍事演習只會喪失民意,他認為,武力攻台,實際上要同美國搞對抗,趙並讚揚蔣經國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既從蘇聯共產黨影響下走出來,又擺脫了國民黨一黨專政的老路,主張順應世界潮流,進行民主改革,不簡單。
反對鎮壓法輪功
《談話》披露,趙反對中共鎮壓法輪功。對於宗鳳鳴提出,當局又是採取高壓政策,取締鎮壓法輪功等,但反而使信眾信仰更堅定,如有位婦女寧願開除公職也要堅持,有的寧願在派出所被拘留也要煉,有些人在拘留中受折磨死去,趙認為,法輪功的特點,是精神層面上的修煉,講究真、善、忍,追求更高級的精神境界,基於這種信念,把受折磨、受鎮壓當作修煉的功課,所以能吸引人。
他並說,目前社會上積累的矛盾越來越多,根源在於制度問題上。
趙紫陽晚年時思想已經拋棄中共專制,他說,所謂穩定壓倒一切,就是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權力壓倒一切,共產黨要統治一切﹔他主張放棄一黨專政,逐步走向民主。 (新紀元)
趙紫陽十五大曾為六四上書要求重新評價,卻遭來更加嚴重的人身管制,趙說,當年反對六四鎮壓的決定,也是全家開會後作出的,原因是不想在歷史上欠一筆。圖為趙逝世後,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萬人悼念大會。(新紀元)
對中共專制的反思
《談話》多次談到,趙紫陽對中共專制的反思。《開放》雜誌執行編輯蔡泳梅在接受新紀元採訪時說,「從談話中可見,趙的思想已經跳出了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框框,否定了他早年的信念,開始認同世界普世的價值、西方的社會制度。」金鐘則指,趙對共產黨無產階級專制,這些根本的教條,他都持批判和反對的觀點。
《談話》中,趙明確地說,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鞏固一黨專制,在黨的壟斷一切的情況下矛盾必然越積越多﹔所謂穩定壓倒一切,就是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權力壓倒一切,共產黨要統治一切﹔他認為,在中共專制體制下,什麼「好」政策出臺都會變樣,也就是魯迅所說,什麼東西丟進這個染色缸裡都會變顏色。
他多次提出,中共的制度是腐爛了,現在腐敗的問題核心就在於中共專制上,他認為,中國的發展是要從一黨專制轉向民主政治,這是順應世界民主潮流的。他明確提出,政治改革就是要放棄黨的壟斷權力,改革開放就是要實行民主政治。
高瑜則稱,趙提出建立議會民主,放棄人民公社、改變所有制結構為私有制等改革路線,實際上走的就是放棄一黨專制走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化道路。
對於趙的思想變遷,趙在書中稱,自己也是從中共的舊思維中走X來,傾向於追求民主法治,他堅持兩條,其中一條不拘泥於教義,而是注重現實,關心民意,關注人民的需求。另外一條,就是不擅權,不搞個人權威。
《談話》中,作者形容趙紫陽是中共高層領導提出中國要走向民主與法治的第一人。蔡泳梅認為,趙作為中共體制內前最高官員,他的言論會對中共體制有很大的衝擊。「趙紫陽對這個體制的批判,對現政權的批評,會有很強烈的作用,而且中共體制內還有很多人非常懷念趙紫陽。」
高瑜預計該書的出版給中國人帶來一股希望:「中國人並不只是犬儒政治,畢竟有健康力量,引導中國走向民主。」
書出版的曲折
據稱,該書出版前後,作者宗鳳鳴和書中提及的一些人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宗鳳鳴在2月23日,心臟衰竭送院,據說當天搶救過來,並已轉院,但目前身體狀況不知。
和作者宗鳳鳴熟悉的高瑜稱,中共對該書的出版非常緊張,出版前多次找宗鳳鳴以及宗鳳鳴的親屬談話,甚至把家中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嚇得直哆嗦。
高瑜說:「他們警告說,這本書一出來就是反革命。」
書出版後,宗家也非常低調,原本由宗老接電話,也改由家中老太太接,估計受到極大的壓力。另外,為書寫序的前趙紫陽秘書鮑彤的行動在書出版後,也明顯受限,門前的警衛也由4個增加到6個。
據最近見過宗鳳鳴的丁子霖在發表的文章透露,宗老是冒著坐監牢的風險來出版該書,「我一個 87 歲的老頭,活不了多少年了,還能怕死?------我總算對得起我的老朋友趙紫陽了,也總算對得起在那一場慘案中死去的人了。」
蔡詠梅呼籲中共不要進行政治迫害:「趙紫陽做過中共高層的總書記,裏面涉及到中共高層有些問題,包括什麼人見他,我不知道這本書中共高層有什麼樣的反應,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因為這本書搞政治迫害。我呼籲共產黨你不能用你的黨法代替國家的法律,不能用黑社會的手法來處理書中涉及的當事人。如果胡鍧?@樣做,再一次證明他就是一個專政主義者。」
相對於之前高調批評8本禁書,中共官方目前還未對該書有任何的表態。高瑜分析,中共這次是「打掉牙齒往肚子裏吞」,擔心禁書再次引起類似8本書的強烈反彈,所以採取明沈默,暗監控的做法。另外一方面,出書日期又貼近鄧小平逝世十周年之前,中共害怕人們重提鄧小平鎮壓六四的罪行史。
但高瑜認為,該書應該讓更多中國人看到,「這是對中國歷史的反思,對中共體制的反思。」X
05年趙紫陽的去世,觸發全球大規模“追悼紫陽、告別中共”的民凶园l集會。圖為2005年1月29日,在美國華盛頓DC國家廣場、國會山莊前,全球超過二百家機構共同發起了美國華府「追悼趙紫陽、告別中共」國際大集會。美國政要名人、民主黨眾議院領袖南希‧培羅西參加了在華盛頓舉辦的悼念趙紫陽活動。

1989年6月24日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赵紫阳同志所犯错误的报告

江泽民在会上讲话
1989年6月23-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中央委员170人,候补中央委员106人。列席会议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8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68人,有关方面负责同志29人。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李鹏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关于赵紫阳同志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中所犯错误的报告》。会议认为,赵紫阳同志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犯了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错误,对动乱的形成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错误的性质和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期间,虽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也有明显失误。特别是他主持中央工作以来,消极对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严重忽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鉴于赵紫阳同志的上述严重错误,全会决定,撤销他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职务,对他的问题继续进行审查。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决定增补李瑞环、丁关根同志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免去胡启立同志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免去芮杏文、阎明复同志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
作者:张长江

二○○五年一月十七日,紫阳同志在北京逝世。此时,我在美国,无法赴赵家弔唁。从北京来的消息,富强胡同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因为人们都拥向富强胡同了。人民爱戴自己的领袖,这本来是好事,应该高兴的。为什么这么紧张呢?同年十一月,胡耀邦九十诞辰,中央决定纪念,但规格一再降低,规模一再缩小。参加纪念的人严格控制。此时,我已回到北京,胡家也提名给我发请柬,但是我没有收到,被剥夺了参加纪念的权利。不只是我,许多耀邦同志的老朋友,老部属也都不让参加。对两位为国家民族建立了卓越功勳的总书记为什么要採取这样的态度呢?连接这两位总书记命运的就是“六?四”,胡耀邦逝世引发了举世瞩目的“六四”;赵紫阳对“六四”所坚持的态度导致他的下台直到终身软禁。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一个章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段哀史。就在这个时间段里,闻名於世的邓力群先生,把他的“自述”《十二个春秋》公诸於世。他的本意在标榜自己的一贯正确,却正好为两位受人民拥戴的好书记所受的冤情提供了许多有力的佐证。短短的时间里,哀悼赵紫阳逝世,纪念胡耀邦九十寿辰,加上《十二个春秋》连在一起,把历史浓缩了、凸现了,使人深受教育。
怀念伟人,最好的纪念是尽力瞭解他们,全面瞭解他们,不仅自己瞭解,还要让更多的人瞭解,这是我们活着的人的责任。想到这里,我提笔写下了这篇拖得太久的纪念文章。
赵紫阳对胡耀邦的评价
胡耀邦和赵紫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傑出领袖,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他们两位性格不同,有些思路也不一样,存在着矛盾,甚至有一段时间有传闻:胡耀邦的下台赵紫阳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於这种传闻,赵紫阳很不以为然,也很在意。十年前(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日、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七日、二十二日),他和我有过断续的三次长谈,详细分析,介绍了他和胡耀邦的关系。当时没有录音,我把他的讲话记了下来,经他看过并做了修改。
赵紫阳说:耀邦这个人优点是待人宽厚,心胸坦荡,可以争论,不整人,不记仇:弱点是太喜欢出语惊人,喜欢提口号,喜欢标新立异,不受约束,重大问题随便表态,不是有意想凌驾於组织之上,是喜欢即兴就发表一番意见,而这些和原来大家讨论的又不一样。“关於胡耀邦下台赵紫阳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传说,最近我才知道,无非是三件事:一件事是八三年陈云讲话批评耀邦,有人说陈、赵联手倒胡;第二件事就是八四年我给邓写过一封信;第三件事就是八七年生活会上我的发言。现在,我一件一件说给你听。
邓力群利用陈云倒胡
紫阳介绍说,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七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财经小组汇报,陈云、耀邦参加,还有乔木、邓力群等,汇报是为了回答小平提出的问题,小平说,计划保四增五,年年超过那么多,不好吧!这个会主要是想让小平点头。没想到,陈云突然发言,拿出稿子念,十条意见,讲的就是胡耀邦到处讲的“拿赤字吓人”、“消费推动生产”等等。很厉害,小平、耀邦,连我都(感到)很突然。陈云对耀邦一肚子气,没有地方说,当时我观察小平,他也很不高兴。耀邦认错,小平说这些事以后再议吧,今天主要听他们汇报。乔木说,恐怕要开个会,澄清一下,让各省来人。小平说,怎么开,你们议一议吧!会后,我去书记处上讲,会如何开,如何讲,要耀邦自己定,由耀邦去讲,别人不好讲。赵紫阳特别指出,启立告诉我,邓力群已经去新华社会议上捅出去了。我给邓力群挂电话:“你立即收回,不能扩散!”
邓力群插上这一杠子,很值得注意。他在自述中叙述了这件事:“三月十七日上午开的政治局扩大会,恰好当天下午,我到新华社的分社社长会上讲话。我没有请示就做了传达。我说,这个会我因有事推迟了两天才来,正在发愁,来这里讲什么,恰好上午开了个政治局扩大会,我就把会议的结果一五一十的进行了传达。当时记性好,因此可以说把上午的会议原原本本地全部传达了。”(《十二个春秋》上三九三页)。所谓“原原本本地全部传达了”,主要就是陈云对耀邦的严厉批评。一个中央常委,在内部会议上对总书记的严厉批评,不经请示,就迫不及待在当天下午向新华社会议上捅出去。邓力群这样做的用心很坏,决不是用个什么“正在发愁”,“恰好”云云就能够遮掩过去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把陈云对胡耀邦的不满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新华社扩散出去,想搞臭胡耀邦,整胡耀邦!赵紫阳态度很鲜明,给邓力群打电话,要他“立即收回,不得扩散”。紫阳此举在维护耀邦。关於一九八三年陈云严厉批评胡耀邦的事,紫阳和耀邦交过心。紫阳说,耀邦,你不要太敏感了,这只是一些经济工作中的不同意见,不要看的太重。紫阳还对胡启立说,我和耀邦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同舟共济。胡启立把话转告了耀邦,耀邦很高兴,启立又转告了紫阳,说耀邦说“同舟共济”,紫阳也很高兴。看来,八三年陈云批评耀邦,邓力群等人是想利用来倒胡的,但此人肯定不是赵紫阳。
领导制度改革的信遭误解
第二件事就是八四年的一封信,紫阳拿出一个影本给我说,你先看看这个,才听得明白。这封信是:
小平同志:送上黑龙江省陈俊生同志建议一件,请阅。
虽然他提出的办法不一定是治本之策,但却提出了如何保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方面的情况越来越好,而且这种势头一定可以保持下去;然而,这还不能说长治久安的问题已经从根本得到解决。保持国家根本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只从国家立法上去考虑,恐怕还不行。我认为根本的,首要的是要在领导制度上着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现在趁您和陈云同志健在,精力仍然充沛;而国内外大政方针已定,在您的领导和决策下,各项工作已走上轨道,当前的确是我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正因为这样,我衷心地希望您能以更多的精力,集中去考虑解决这一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千秋百代的重大问题上,为我们党制订必要的领导制度,并亲自督促付诸实施,使之成为习惯,形成风气,不因人事的变化而变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以上建议妥否,请酌。
此致
敬礼
赵紫阳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访欧前夕
并抄送陈云同志
赵说:这封信完全没有提及领导班子的问题,提的是领导制度的问题。写这封信的起因是陈俊生的一个建议,记得当时报上登了。我觉得意见很好,这不仅是一个人民代表大会的问题,是党的制度问题。当时,形势比较好,日常工作我们就可以处理了,希望邓、陈他们帮助我们解决制度问题,政治局对全会负责,常委要对政治局负责,重大问题应该表决。事实上,经常是这样的:开会各人说一遍,最后一个人说了算,其实各人意见都不同,最后还是一个人说了算。
意思是强调:全会要管住政治局,政治局管住常委,常委要管住每个人。
信写给邓小平,抄呈陈云。
我问:为什么不抄送胡耀邦?
赵说:当时完全没有顾及耀邦,只是顾及陈、邓,会不会以为嫌他们管事多了,只是想在他们的支持下,使党的制度走上轨道。
信送上去后,邓没有找我,陈找我了。他问我:“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说了想法,他说:喔,原来是这回事。实际上,邓、陈都把它看作一般问题,未特别重视。当时就这么简单,没有想到为什么会传成那样。有人说,在生活会上薄一波还宣读了这封信,没有那回事。赵紫阳接着说:“一九八七年一月批评耀邦的生活会上,我在发言中讲耀邦的优点是民主、宽容、不整人,我们可以合作,弱点是不受约束,喜欢提些新的东西,如果在一定的气候下,也可能成为很大问题,现在没有问题,将来变了,环境变了,人也可能变了,可能无法合作。所以是个制度问题,出不出问题,靠制度不靠人。毛泽东、斯大林都没有能避免晚年的问题。讲到这里时,我顺便提到我曾经为此给邓写过信。可能人们把我在生活会上批评耀邦的话,误以为是我写给邓的那封信的内容了,可能耀邦自己也以为这封信是对他的。”我接话说,可能耀邦到最后都是带着这个问题走的。
紫阳接着说:“至於领导班子的事,除此以外,没有写过任何信。”
邓小平拿下胡耀邦的原因
可能紫阳发觉到我当时十分关注胡、赵关系的神态,他主动地说:“我和耀邦的关系不错,当然也不是很好,对经济改革的决心上,我们完全一致,在经济工作的具体思路上我们有不同,经过文革,我到北京来,就感觉到经济工作效率太差,投资很大,实惠很少,生产总值大於高於国民收入,每人生活提高水准人均收入太少,不要追逐高速度,要搞好效益。我是从这个思路去考虑经济工作的。耀邦很注意速度,鼓吹提前翻番,我们两个人调子不太一样。小平也注意速度,小平和耀邦一样。但是我和耀邦有争论,邓大体上多数同意我的意见。邓发现胡、赵声音不太一样,八三年三月约耀邦和我到他家里谈了一次,也让胡月乔参加了,他说採取这种方式谈谈好,如果开会争论就会让人以为团结有了问题。以后经济工作书记处只管大事,应该由国务院财经小组作为决策者和权威发言人。可以说,八三年三月份,在邓家谈话后,我们两人的问题就算谈清楚了。领导集团里没有大问题。”我问:“有一个传说,说邓小平说他要下,胡耀邦立即表态「我举双手赞成」,而你却说「哎呀,中国这条大船还要小平来掌舵啊」,有这个事吗?”赵说:“没有这样的事,在耀邦辞职前,邓从没有当着我们两人谈他要下的事。邓和胡要下,让年青人上,是耀邦告诉我的,我也从来没有听见过耀邦说什么他举双手赞成的事。”
“为什么小平把耀邦拿下来呢?”赵又把话题转向耀邦下来的问题,“国外说邓受了老同志的压力,最后不得不牺牲胡耀邦。受挑拨肯定有,但不是决定性的。邓把耀邦拿下的原因,根本点是:一、邓对耀邦反自由化问题不放心;二、和陆铿的谈话对邓的刺激很大。”
邓让胡启立、乔石两次传话
赵紫阳介绍说:“一九八四年六、七月间,邓找启立谈了一次话,邓说,今天找你来,主要是谈对耀邦的问题,耀邦问题,根本问题在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问题上软弱,这是作为一个总书记的根本弱点。我不直接找他,由你转达,不然太严重了。”
紫阳说:“耀邦没有重视这些话。你有见解,应该找老爷子说清楚啊!他以为应付一下就行了。这是不行的嘛!邓讲话以后是要看你的行动的。”紫阳继续说,一九八五年七月份,邓又找乔石、启立两个人,传话给胡耀邦:两件事,一个是:现在有一个动向,还是自由化的问题,现在国内、外一些人推崇耀邦,打着耀邦的旗子来反对我们,你们告诉耀邦,正因为这样,耀邦应该出来多讲反自由化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耀邦对陆铿的讲话。小平说,对陆铿这样一些攻击我们的话,耀邦应该有力地反驳,他却这样嘻嘻哈哈,太不成样子。
赵紫阳介绍说,邓的这两次传话,都与反精神污染有关,是重要的背景,邓对胡不满,在反精神污染以后,对胡的态度有很大变化。
紫阳说:“邓八三年提出不搞精神污染。当时我们想法子限制这个范围,经济战线不搞,农村不搞,科技战线不搞,因为不得人心,思想文化领域不久也就搞不下去了。本来,就这样就完了,问题在胡以后在不同场合说了很多话,给人一种印象,反精神污染搞错了。他给日本外宾,同上海领导人的谈话,都说反精神污染宣传走了样,搞了扩大化,这些话当然会传到邓那里。”
赵紫阳特别介绍说:“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召开作协四大,根据耀邦的意见,中央祝词不提反精神污染,不提反自由化:耀邦还说,让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提法慢慢消失,人事安排组织部不插手,由会议自由选举,整个会议精神提倡宽松。在这种气氛下,在清污中受整的人自然会发泄一下肚子里的怨气,对搞清污的人进行了反批评。人事问题上,自由选举的结果,文化界搞左的,积极清污的人,全部落选。使胡乔木、邓力群这些人十分难堪,不少老人也有意见,这种情况,邓小平可能把它看作是由於耀邦的纵容,文化界对清污的一次反扑。”
没为耀邦说话也没有落井下石
“一九八六年北戴河期间,小平已下了决心,小平说:如果说这几年我有什么错误的话,就是把胡耀邦这个人看错了”。“六?四”以后,邓改变了说法,“当时没有看错,后来却不行了。”
紫阳说:“六中全会不久,耀邦告诉我,邓找他谈了话,邓说为了年轻化,十三大邓不作顾问委员会主任、常委,由耀邦接替,胡不再任总书记。这样,就可以带一批老同志下来。耀邦对我说,我的意见你来作(总书记)。我说,我多次对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胡、赵)两个都是同一个年龄杠杠的,哪有你退下我来接的道理,对意识形态这个东西,我既不懂也毫无兴趣,我愿意在小平开创的经济改革这条路子上继续搞下去,搞出点眉目来,我别的没有兴趣。耀邦说,启立他们恐怕还不行吧!我说,我有这么个建议,我们可不可以不设总书记,常委轮流主持会议,做召集人,日常工作各部委自己去办,我在国务院还可以继续搞下去。耀邦说你这个意见可以考虑。据我观察,耀邦没有感到小平对他的看法有了变化。他和我说这件事时很轻松,以为只是年轻化的问题,他没有感觉邓的不满。我感到,北戴河以后,一些老人对耀邦完全不一样了。邓的决心已经越来越清楚了。”
“耀邦下来,我没有站出来说话,也没有落井下石。紫阳说,我没有说话,是因为已经没有用了。耀邦辞职以后,他们要我出来牵头,我没有推辞,因为当时我再推辞就虚伪了,更重要的是,我以为由我来接比别人接好。”
紫阳同志讲话时,神色凝重,给我的印象是,他很诚恳,对耀邦没有恶意。紫阳接着说:“在许多问题上,我和耀邦是配合的。”紫阳同志说,反精神污染时,书记处讨论中,不少人不赞成邓力群他们向左引。耀邦同志让郑必坚来找我。我说,既然耀邦要搞,我支持作工作。乔木、邓力群提了一个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问题,送陈云,陈云批了。我想了一个主意,根据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的说法,用思想体系和现行政策联系和区别的办法处理。后来,我和耀邦两人给小平写了一封信,小平说,“既然胡、赵这样看,照他们办吧!”看来紫阳对他和耀邦的这种配合是满意的。
胡赵配合被邓力群嫉恨听完紫阳同志的介绍以后,我觉得,理解胡、赵的关系,最主要的是要看他们在原则问题上是怎样共同战斗的。我还觉得在分析和理解胡、赵关系问题上,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要看在胡耀邦下台后,赵紫阳是不是发扬他的思路的。紫阳同志说得很对,胡耀邦下台后,如果不是由他来接替,而是由邓力群来接替,中国的苦难可就大了。这一点,读一读《十二个春秋》会有很大的启发。
邓力群的《十二个春秋》专门有一章《赵紫阳转而支持胡耀邦》说,“赵支持胡,而胡也感觉到赵的鼎力相助,因此对付我更加起劲。”(《十二个春秋》下篇第六○七页)。这一节的末尾有个长注释写道:“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五日,邓小平阅胡耀邦、赵紫阳就精神文明决议起草过程中提出的意见,作出批示:「耀邦、紫阳同志的意见很对。」胡耀邦、赵紫阳在意见中说:同意起草小组意见,这次精神文明决议不用十二大报告「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法,因为讨论中理解极不一致,「为核心」的说法确实不确切,执行起来必然会发生很多矛盾。我们今天自然不能把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作为全体人民的行为规范。”
这是胡赵联手对付左的干扰的一次胜利,挫败了邓力群、胡乔木“把党往左拉”(邓小平语)的图谋。
耀邦下台以后,紫阳同志第一次重要讲话是五。一三讲话。
邓力群说:“赵紫阳发表五。一三讲话,情况发生逆转,紫阳说,今后对四项原则的正面教育和对改革开放搞活的宣传,应该并重,不仅不能偏废,而且要互相促进。赵紫阳在讲话中还批评了一些对改革开放持怀疑、保留态度的观点,强调对待经济体制改革要好好宣传,还应当逐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的宣传(《十二个春秋》下篇七○○页)。
“五。一三讲话,讲来讲去,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同等重要。两个基本点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唇齿相依的,要全面理解这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这两个基本点本身,不能用僵化的观点来看待四项基本原则,也不能用自由化的观点来对待改革开放的搞活,而有的人就是强调四项基本原则贬低改革开放。”邓力群说:“我只是想,这样一讲,反自由化就夭折了。”
紫阳同志告诉我,他的想法是先把自由化的范围限制一下,尽量不要伤太多人,然后,慢慢从反右转为反左。看来,他确实是这样做的,而且效果很好,难怪邓力群大叫“反自由化夭折了”。
邓力群在《十二个春秋》中历数紫阳的罪状,最主要的:一,撤销他的书记处研究室;二,让他的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落选。这正是大家拍手称快的事。在我看来,赵紫阳是顺着耀邦的思路走的。他们两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好夥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傑出领袖。
二○○六年三月作者为前《科技日报》总编辑。本文节选自作者《深切怀念紫阳同志》。

不是什么都可以发表
据路透社报道,出版《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一书的香港开放杂志社社长金钟周四(3月8日)表示,该书87岁的作者宗凤鸣可能被软禁起来。
金钟电话告知路透社记者,2月23日,宗凤鸣因心脏小有问题而被送进北京一家医院诊治,次日被转移到一家解放军医院后,人们便不知其具体所在。金钟根据宗凤鸣周围人士所告消息对路透社说:“宗凤鸣的健康状况已经稳定,但却因出书一事而遭软禁。”
1989年,作为中共中央主席的赵紫阳因反对邓小平武装镇压六四的决定而被罢官,后被软禁在家长达15年多,于2005年1月17日去世。
《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今年二月在香港出版发行,但在中国大陆却属禁书。金钟表示:“这本书涉及非常敏感的话题,包括赵紫阳对六四、对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看法。”
中国共产党对赵紫阳的后遗影响依然感觉紧张,试图从公共记忆中予以删除,只字不提赵紫阳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回绝重新评价六四的呼声,坚持赵紫阳企图分裂党、犯“严重错误”的说法。
金钟说,中国官方曾试图说服宗凤鸣打消出书的念头,警告他假如发表他和赵紫阳的谈话就是反党、反革命,但是宗凤鸣已下决心,即便当啷入狱也要出版这部书,手稿最后是被秘密送到国外的。
宗凤鸣和赵紫阳是河南老乡,也是多年老友,当年曾一同抗日。
路透社记者一时没有找到宗凤鸣的家人和中国官方机构对上述软禁消息发表看法
程翔被捕与赵紫阳秘密资料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程翔被中国当局扣押。中国外交部称,程翔涉嫌从事间谍活动。但外界媒体广泛认为,程翔被捕与收集有关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的秘密资料有关。记者无疆界组织更提出,中国的新闻自由状况令人担忧。
记者无疆界组织本周四表示,香港籍新加坡记者程翔的被捕给中共政府的铁腕政策敲响了警钟。该组织亚太地区负责人布罗索(Brossel)说,程翔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记者,他遭扣押一事让香港和大陆记者既感到害怕也感到失望。北京政府这么做,是想告诫中国记者不要触碰禁区,而且在给外国人提供信息的时候最好小心谨慎。
记者无疆界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32名记者被关押在狱中。另外还有64名网络用户因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遭监禁。
外界媒体一直认为程翔的被捕与收集有关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的秘密资料有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本周否认了这种说法,但程翔的妻子刘凤仪则表示,程翔去年底得知赵紫阳的气功师宗凤鸣计划出版有关赵紫阳言论的资料。他今年4月底到广东取手稿,之后便再也没有回家。刘凤仪还透露,程翔曾打电话回家,说取到的手稿是假的。
据法新社报道,程翔想要获取的宗凤鸣手稿目前已经流传到海外。现年85岁的宗凤鸣是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的气功师,也是赵紫阳被软禁后,还能继续与其进行接触的少数人之一。宗凤鸣将赵紫阳软禁期间与他的对话内容编辑成书。而中共政府则警告他不要出版此书。
宗凤鸣表示,书中最令中共政府担心的应该是赵紫阳晚年的理念。赵紫阳认为,中国只进行经济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民主化改革。只有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双管齐下,中国才能真正繁荣富强。赵紫阳还曾表示,中国的发展不能偏离民主化,法治化的道路,否则中国将变成一个腐败的社会。他相信,如果不进行政治改革会让人民感到非常失望。
宗凤鸣说,中共政府担心,这本有关赵紫阳思维理念的书一旦在海外出版,就会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中国。而这样一来,会使已经去世赵紫阳再次成为英雄,会让人们对目前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法新社评论说,中国现在虽然在经济上不断开放,但是中国领导人仍然坚持一党专政,镇压异见人士,限制言论自由。
宗凤鸣还表示,去年新华社一名记者秘密发表的有关赵紫阳评论六四的采访是真实的,当初采访时他也在现场。该采访中提到,赵紫阳将六四的主要责任归咎于邓小平。
据宗凤鸣透露,赵紫阳虽然被软禁,但是却始终关心在中国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农民问题,下岗职工问题,以及贫富差距问题。
正是宗凤鸣设法出版的这本书成了程翔被捕的诱因。香港一个人权组织负责人认为,中共政府扣押程翔是因为害怕政权的合法性遭到动摇。而记者无疆界组织的布罗索则认为,中共政府这么做,更多的是想显示自己的权威。


In pictures: Zhao Ziyang funer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