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谩骂的女校长为护女生 被日军枪杀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人物 > 正文
鲁迅谩骂的女校长为护女生 被日军枪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

鲁迅谩骂的女校长杨荫榆  被日军枪杀

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女教育家,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期间,未支持学生的运动,受到鲁迅的大肆谩骂,不久被迫辞职。1938年1月1日在苏州斥责日军暴行被杀害,时年54岁。

查阅北大图书馆各种资料,没能找到一张杨荫榆的图片。看来,她的真实面貌,只能随她那代人的离去而离去了。

钱钟书夫人杨绛在提到她的这位三姑母杨荫榆时曾说:“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记录在“正史”上的杨荫榆,是那个曾被鲁大肆谩骂的杨荫榆。

鲁迅在《“碰壁”之后》中有过一个比喻:杨荫榆视校长学生之关系为婆媳关系,以婆婆自居,视学生为童养媳。在《女校长的男女的梦》中,他指责“杨氏的诬妄”,“诬蔑是她的教育法的根源”。《寡妇主义》也是暗中讥讽杨荫榆之作。

《鲁迅全集》的注释中是这样为杨荫榆“定性”的:“她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激起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她的“罪状”之一是,在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开除了六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其中,包括许广平,以及鲁迅名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

女作家苏雪林曾经不满地说:“她(杨荫榆)原是已故某文学大师(鲁迅)的对头,而某大师钦定的罪案是从来没人敢翻的。”

有关杨荫榆的殉难,似乎从来就没有进入过“正史”的文字。

被排斥在《现代文学史》之外的作家苏雪林,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一篇纪念文字《杨荫榆之死及其它》中写道:

数月前一位旧同学从桂林来信告诉我说:“女教育家杨荫榆先生已于苏州沦陷时殉难了。”说荫榆先生办了一个女子补习学校,苏州危急时,有家的女生都随父母逃走了,还有五六个远方来的学生因为归路已断,只好寄居校中,荫榆先生本可以随其亲属向上海走的,因要保护这几个学生,竟也留下了。“皇军”进城,烧杀淫掳,有数兵闯入杨校,见女生欲行非礼,荫榆先生正言厉色责以大义,敌人恼羞成怒,荫榆先生被敌军踢下桥去,又加上一枪致命的。死状之惨烈,我想谁听了都要为之发指,为之心酸的吧。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也提到了杨荫榆的殉难:

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杨荫榆殉难之前19天,1937年12月13日,在距离苏州并不遥远的南京,杀害她的这支军队制造了一场大屠杀。

=========

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书香门第。其兄杨荫杭曾是著名民主革命启蒙者、法学家。正是在其兄的影响下,杨荫榆从小入学就开始学习近代数理知识,而且开当时男女同学风气之先。后来,杨荫榆受父母之命,与寓居无锡的常州籍某蒋姓人家的子弟成亲。不料新婚之夜,杨荫榆发现对方竟是个愚蠢无能之辈,和自己没有半点共同语言,于是她一直端坐到天亮,大清早就毅然返回家中。由于她态度坚决,这桩封建包办婚姻终于告吹,而从此以后杨荫榆终生独居,再也没有结过婚。

  1907年,从上海务本女校毕业的杨荫榆受江宁学务公所派遣,到日本公费留学,先后在青山女子学院、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学成回国后,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新苏师范前身)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首次选派教授赴欧美留学,杨荫榆应选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1922年取得该专业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

  杨荫榆热心于女子教育事业,所做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她就任女师大校长之前,据许广平回忆,“关于她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攻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总之,有关她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她作为中国女性,就她从事的事业而言,别说在当时,就是于现在,也算得上凤毛麟角了。

??在留学美国之前,杨荫榆就曾担任过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监兼讲习科主任。留美回国后,于1924年2月受教育部委任,接继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原校长之职,同年该校改名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即女师大),杨荫榆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7/1227/6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