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最大危险何在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军政 > 正文
中国经济的最大危险何在
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上,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提出了积极推进战略经济重组、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目标。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对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风险放松警惕。

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在十七大党代表大会上突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共第四代领导人的理论创新。胡锦涛还承诺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在经济继续增长时提高中国经济的总体质量以及国际竞争力。美国花旗银行负责亚洲地区的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表示,中共政府过去5年来为了建立和谐社会而采取的相应的经济政策相对比较成功,但是在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实施则还有一定的距离。

他说:“这几年政府一直说要控制投资规模,要控制通货膨胀,要降低贸易顺差,要控制环境污染等等,有很多政府一直希望解决的宏观经济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好像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观。”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第5年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投资规模一直难以得到控制。8月份的通货膨胀达到6.5%,是过去11年来最高的;与此同时,中国的贸易顺差日益膨胀,不仅带来外汇储备的继续快速增长,而且使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等主要贸易夥伴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而环境更是日趋恶化,全球 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在中国。

黄益平表示,中共政府其实采取了一系列调控宏观经济的措施,例如在今年连续5次调高利率,8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给经济降温,但是调控效果并不明显。黄益平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考虑的重点是建立和谐社会,以减少社会动荡。

他说:“所有的,比如说紧缩的措施,最终都有可能导致在短期内就业人数下降。这对于和谐社会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相对严厉的宏观紧缩政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或是阻力比较大。”这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表示,当然也不排除中国的决策阶层对于这些经济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的可能性。

尽管对于中共政府来说稳定压倒一切,但是,国内外的一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即将面临的是造成不稳定的最危险的伪装形式,即通货膨胀。中国一位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非常敏感阶段。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盖保德也对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感到忧虑。他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看来与1988年到1989年以及1993年到1996年期间的通胀灾难发生之前的情况类似。

花旗集团的黄益平说,通货膨胀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问题,也可能变成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因此需要保持警惕。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个问题会在短期内发展成一个大问题,因为非食品价格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保持在1%的低水平。他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风险既有来自外部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也有内部的因素。

他说:“我觉得,今后一段时间对中国来说,从短期来看面临的比较大的压力就是,外部需求如果快速冷却的话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因为我们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性非常高,像进出口在第二季度的时候已经占到gdp的9%。这个可能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这部分的推动作用迅速疲软的话,对下一步如何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他说,中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大量新增生产能力,这些生产能力如果找不到出口的话就会成为过剩生产能力,会对下一步的经济运行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一个外部风险因素就是海峡两岸的形势。他说,台湾民进党在明年3月总统大选之前会采取各种动作,因此两岸关系如何演变在今后6个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黄益平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可能来自中国内部,即中国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存在的自满情绪。他说:“因为我们的经济一直是以这样高的速度在增长,而且保持了这么长的时间。大家就会觉得,好像中国经济不会有问题,我们一直很有办法能保持这样下去。我觉得,如果对风险放松警惕,可能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风险。”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黄益平认为,中国在汇率改革上采取的政策措施与亚洲邻国相比也显得非常保守,并没有实现2005年7月汇率改革时所提出的有管制的浮动以及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目标。不过,他也认为,即使是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也不见得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高油价对中国是福还是祸?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经济事务评论员陈旭敏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也许,正在迭创新高的国际原油价格,将会成为中国资产泡沫的降伏者。

原油价格上涨、中国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顺差减少,从而使中国资产重估的推动力消失,泡沫经济将不刺而破。

另外,原油价格的上涨,还将直接推动全球的物价,从而使各国中央银行再次拾起升息大棒,中国的外部流动性也将迅速退潮。

如果高油价真能降服国际收支顺差堆起的中国资产泡沫,那显然,正在迭创新高的油价对中国来说倒是一个福音: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周三虽然在连续七个交易日中上涨后首次收低,但是油价在盘中曾一度摸高至每桶89美元的高点。

可以肯定,在目前全球原油需求居高不下、美元疲软的情况下,土耳其和伊拉克北部势力的地缘政治冲突,加上投机力量的兴风作浪,目前的国际油价肯定还远远未见顶。

当然,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柄“双刃剑”,油价的上涨,直接遭殃的将是中下游制造业,很显然,这些企业的运营成本将会增加,利润也将迅速缩减。

另一方面,原油价格的上涨,最后都将消化到终端消费品上,通货膨胀的上升将支抬高中央银行的利率,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加,加剧经济萧条。

不过,在目前中共政府对资产泡沫束手无策的情况下,高油价或许可以将中国从泡沫经济的泥坑中拯救出来,很显然,对于中国来说,泡沫经济失控后倒下的代价,远非油价推动的一般通胀可比,这从上世纪末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可以看出。

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泡沫经济将会把中国经济的心脏──银行系统全部拖下水,一旦泡沫破灭,银行的坏帐增下,将恶性循环地加大银行信贷的收缩效应,从而引起经济大幅滑坡,而且,一个已经被证明的结果是,泡沫经济倒塌后,最后的结局不是恶性通胀,就是恶性通缩。

而且,在目前中国国内宏观调控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如果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寄托于各国政府的协作,那也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在夏天爆发、目前还远未收尾的次贷危机可以看出,虽然全球多数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苦苦地在资产泡沫中挣扎,但是这仍不能阻止美联储我行我素地大幅下降利率,也无碍于日本央行无视流动性溢出而稳定利率不变。

很显然,对于中国来说,要想抑制住目前国际收支顺差推动的资产泡沫,只有自求多福。事实上,目前手握重金的中国确实也能充当改变国际油价的力量,中国完全可以用手上的外汇储备战略性地增加原油储备,以此推高全球的油价和全球的通胀,逼迫其他的中央银行尤其是美联储提高利率,减少全球市场的流动性以及中国外部的流动性,同时,还可以用自已廉价的劳动力、充足的产能陷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于困境。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推高油价或许可以抑制住目前的资产泡沫,以及过热的经济,但是也将带来如银行坏帐、企业效益滑坡的负面效面,但是,如果中国的资产泡沫和经济过热不能有效地被抑制,而且泡沫越吹越大,那么,最终中国的经济代价,远非高油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比。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7/1026/6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