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中国当了三十年世界二流工厂,如今它的中央规划者投入资金和政治意愿,要把它变成一个创新型的经济体。
但如同之前的其他亚洲虎(即亚洲小龙),中国发现从纺织厂到硅谷的转变并不容易。外国和本国的专家都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在一个自上而下运作的社会中培养技术创造性。
位于巴黎的智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中国“要坚实现代的、高性能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该报告的作者之一张刚(音译,Zhang Gang)表示,“中国刚刚打算从投资和低成本驱动的经济转变成更多地由创新来带动的经济。”“这种转变的性质就是一个大挑战。”政府已经投入巨资应对挑战,让研发开支加倍,成为世界上第六大研发支出国。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科学研究员数目仅次于美国,在2005年,他们发表的科学论文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
去年政府公布一个计划,要在2020年之前让中国成为“创新型”社会,总理温家宝在最近的演讲中不停地重复这个话题。
OECD的报告显示,“中国以空前的规模和异常的速度调动科技资源,在这方面它是杰出的。”但这“还没有转变成合比例的创新绩效增长”。
张刚认为,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到目前为止,政府还是追随计划经济,自上而上的思考”来推动创新。“这有它的局限性。”
OECD报告表示,中国官员设法让个别企业成为技术革新的主驱动器,但他们遭遇了困难,因为大多数国内公司并没有把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而且不习惯于创新。
专家表示,对那些小型的高科技创业而言,缺乏资金也是一个主要的障碍,而在美国,这类创业是许多创新的源泉。二十多数的软件开发商陈克建(音译,Chen Kejian)表示,“在中国,当你成功的时候银行才来找你。但当你真正需要钱的时候,它们从来不借。”
陈克建海见证了中国缺乏创新背后的另一个阻碍因素——对手可以轻易盗版新技术而不会遭到起诉。“我们还没有申请任何专利,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不上。即使我起诉一个侵犯我的知识产权的公司并胜诉,我还是不能肯定裁决会不会得到执行。”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Lan Xue)表示,尽管中国的研发有大量政府资金和研究员,但科学家和企业并没有很好的联系。“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还不怎么有效率:不同的板块之间联系不紧密。”政府正设法修补这个问题,在政府资助的实验室和重要产业之间建立大联盟,而且当局提供税收及其他方面的经济好处来鼓励公司创新。
然而,许多分析家认为政府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官方不应该干预研究,让科学家更自由。纽约州立大学的技术专家西蒙(Fred Simon)认为,中国人并非天生无创新能力,而是中国国有和私有企业的制度环境不能促进创新行为,“如果你冒险走出界外,这个体系不会犒赏你。”
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可能是改变中国企业和政府对科研的态度的关键。中国政府似乎接受这种想法。今年早些时候,任命曾在德国任奥迪工程师的万钢担任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要改革的东西很多,尤其是植入教育和研究体系的、对失败的恐惧,害怕失败令科学家不敢冒险。(原标题:中国准备从工业经济跃进信息经济;作者 Peter Ford)
译文为摘译,英文原文:http://www.csmonitor.com/2007/0905/p01s02-woap.html
***********************************************
21世纪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面临十大挑战
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记者吴晶晶、崔清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7日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面临十大挑战。 这十大挑战分别是:提高全民现代生态意识,加速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加速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提高经济生态化水平;加速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型,鼓励绿色消费;制定国家能源战略,防止能源危机的剧烈爆发;建立长效预防机制,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现代化惠及全体国民;建设环境责任制;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开发国际资源和市场;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加速西部地区的生态现代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课题组专家特别指出,普及生态知识,提升全体国民现代生态意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成败关键。应该在全社会提倡高效低耗、无毒无害、清洁安全、循环节约、公平双赢、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健康环保,主张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监督、谁签字谁负责和谁渎职谁受罚,反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超量消费,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人类与自然的互利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