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的一位记者,再次回到上海。在那里,他看见上海外观的巨大变化:豪华的商业楼宇,大片的摩天住宅楼,通街的英文店名-- 繁华、摩登、壮观。然而,对永远变化的上海,并不是像欣赏油画那样,远远地观看就可以了。如果走近些,再走近些,不光用眼睛,而用头脑,人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上海。
原德国驻沪总领馆所在地,曾是一幢漂亮的花园洋房,现已被拆除。隔壁同样的老式花园洋房,只因挂上了“市级保护建筑”的牌子,就没有被拆除。这名记者发现,凡是挂上“市级保护建筑”牌子的,或者安装了自动灭火装置的,就不会被拆除。奥妙在于那些自动灭火装置由市政府出钱,一根根水管赤裸裸地盘在屋顶下,十分难看。但那就代表市政府的保护伞。
一位叫做郑恩宠的律师,因为替拆迁户打官司而被判刑3 年。而上海官方电视台的报道却掩盖真相,宣称郑“非法经营”,为拆迁户打官司,是为了“赚钱”;郑起诉政府,也是为了“扬名”。最后,郑竟被当局扣上“泄露国家机密”的罪名,锒铛入狱。获释后,他仍然遭到当局的严密监视。
但当记者与上海出租车司机交谈之后,却发现拆迁问题在上海非常严重。郑恩宠为拆迁户打官司,深得民心。按照政策,国家或房地产开发商补偿拆迁户的钱,原先按人头算,每户得几千元。后来按居住面积算,每平方米1400 元。但上海是中国房产价格上涨最快的城市。一年多的时间,房产价格就翻了一倍。近郊处,每平方米5000-6000元,市中心达到1万元以上。而拆迁户都是社会下层的人,穷人,下岗失业者,国营企业的工人,他们拿到手的是每平方米1400元,要他们去买每平方米5000-6000元以上的房子,怎么买?即使银行给他们贷款,又怎能支付每个月的利息?不吃饭都不够。
这样的政策,弄得上海民众怨声载道,为此不得不上诉打官司,甚至还发生了自焚抗争事件,这才造就了郑恩宠。上海当局的这些政策明显偏袒开发商,为什么国家就不可以压那些开发商,让他们给拆迁户足够买相等面积新住房的钱,让他们能够活得下去呢?压了一个郑恩宠,还有人敢为那些拆迁户说话吗?
上海的朋友告诉记者,上海还算好的。在南京,那里的拆迁户搭着塑料帐蓬在大街上过冬,那才真是惨哪!该记者认为,国家要发展,城市要发展,确实是大道理。钉子户确实是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听起来没错。但是,造就一大批的无房户,难道是大道理吗?说白了,这是欺负人,欺负穷人!就是不讲道理!记者想起了一条渐渐被人忘却的改革理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上海,确实在走向富裕,但离“共同富裕”太远了,而且越来越远。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