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心目中的胡锦涛和马英九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人们心目中的胡锦涛和马英九
作者:

 

历史似乎在开玩笑。中国这条大船,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把一对貌似弟兄,却结下了半个世纪深仇大恨的国民党和共产党载到这片富饶而安静的土地上。大度的国民党以“联俄、容共、扶持农工”的胸怀,把当时只有几十个人的共产党看成是能够帮助自己振兴中华的“同志”。可居心叵测的小兄弟,在一开始就与他们的大哥同床异梦。不几年便公开打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旗号,暴露狼子野心于光天化日之下。

就这样,他们互相攻讦,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以取得外国势力的支持;从而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你死我活”的斗争。可悲的是,争权夺利的双方,都是以中国人民的身家性命为赌注的。“民主、自由、和平建国”只不过是“挂起羊头卖狗肉”的口号攻势。以牺牲几百万人的身家性命为代价的结果,换来的却是以小胜大,以奸胜愚的历史颠倒。开始了把一个中国变成了两个中国的现实。

大概是历史的巧合吧!两个崇尚“一党治国”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经历沧桑五十多年,党魁也进行了五代更替。数数看,共产党的毛泽东、华国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不是五代了吗?国民党的蒋中正、蒋经国、李登辉、连战、马英九不正好也是五代吗?这样的巧合说明了什么?人们看到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毛泽东要活一百五十岁的妄想,是宗教性的梦呓。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在神州大地的政治舞台上表演了八十多年。他们一茬一茬地更换领导人,老百姓也一代复一代地观看他们的表演。谁优谁劣?谁是有希望的,可以信赖的?谁是不知反省的,根本不可信赖的?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有数的。为什么?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高文化素质的缘故。实行民主,以民为主,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比西方国家早一千多年。在这样的国度里,谁敢说中国人没有民主理念?只有患了“专政狂症”的糊涂虫,才敢放言“中国不适合西方式的民主”!因为“中国不适合西方式的民主”这句话,反映出说话人没有民主理念,不懂得“民为贵”的民主观,更不懂得“民主”是没有东、西方这条界限的,“东风压倒西风”之说,犹如痴人说梦。

历史是不是又在开玩笑?或许又是一次巧合?21世纪伊始之时,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两位年纪相近,所受教育质量迥然不同的领军人物——胡锦涛和马英九。从年龄段上来看,胡锦涛长了马英九八岁,刚好是一个学龄段,即胡锦涛踏进小学之门时,马英九才呱呱坠地。不过出生地(胡的出生地是安徽绩溪,马的出生地也是英属香港)给他们带来的是文化素质、社会影响、道德观念、教育质量的迥然不同。当胡锦涛“背着书包进学堂”时,已是天空飘扬着五星红旗“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时,是典型的“在五星红旗下长大”的那一代。后来最使胡锦涛引以自豪的是,他受教育于清华大学的水利工程(人们在三十年后判断,胡锦涛先生至今还没有弄懂“水患宜疏,不宜堵”的道理,或许已把一点浅显的水力计算公式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系,时间又恰巧在1959年至1964年间。人们知道,1959至1964年的五年,当时的学校状况,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年代背景,虽然还没有达到“文革”水平,但已经够教育史专家们大书而特书的程度了。凡进过大学的中国学子都知道,清华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名校”,完全是荫福于“清华园”这块老招牌。不信?那你能举出哪位对国家、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士,出自于经过“院系调整”、“教育改革”之后的清华大学的?相反 ,蒋南翔与数学系学生的精采问答至今还传为“佳话”。蒋校长问“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几?数学系的高材生不假思索的答道: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胡锦涛先生就是早几届学习期满而留校工作的。他的留校工作,并不是“成绩优异”,而是“政治合格”被选中的团委专职干部。可能是胡家“祖宗积德,荫及子孙”的原因,使胡锦涛能以共青团为阶梯,朝深奥莫测的政治舞台爬去。中国大陆的政治舞台,是风云变幻无常,深奥莫测的。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没有一个敢不把自己的真实面孔,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的。并且包装得愈假,其成功率就愈大。不信?那就请看看邓小平在毛泽东面前的表演吧。邓小平向毛泽东保证:永不翻案!毛泽东信了,才放了这只老虎回归山林,从而获得了“留得青山在,何愁无柴烧”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何许人也!胡锦涛又何许人也?难道他比邓小平还要睿智,能绕过那条铁血暗沟?所以他在升座的那次全会上放出:要向朝鲜和古巴学习的就职表态。这句名言虽然没有公之于众,但天底下从来就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然人们怎能相信,喝狼奶长大的狼是不吃羊肉的素食者。

马英九是在国民党进行真正改革中,以72%的高票率当选的党主席。

为什么要在改革之前加上“真正”二字呢?因为在当今的世界上,“改革”是最时髦的。不管甚么人,在其要想得到某种特殊利益时,口头上都非挂起“改革”招牌不可。连联合国这家甚么也不能做的俱乐部,都在大喊“改革”!所以,为了区别口头上高喊的“改革”是真的吗?还是作秀?就在“改革”前面加上一个定位词。马英九竞选党主席时,国民党早已放弃了“接班人”制度,所以她们的“改革”是真的。

一九五零年,是马英九的出生年。一九五零年也是国民党人发出“国破山河在”喟叹之年。一九五零年更是共产党人雀跃“城头换了大王旗”之年!那年一个小生命诞生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政府管辖权外的香港。香港是英属殖民地,但他却完好地保存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马英九的父亲是一位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国民党的文职官员,对“三民主义”颇具忠诚。在一般中国人眼里,算得上是“书香门第”。胡锦涛的父亲是一位盐商。在中国,“商”界不管在甚么时候,甚么年代都被排在各行业之末席,如:士、农、工、商,或工、农、兵、学、商。难怪胡锦涛在会见连战时,那句突如其来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像是真人说的真话,倒像是在背颂台词的作秀语。

马英九在完成中学教育之后进入台湾大学,攻读法律。在台大毕业后,赴美留学,也是攻读法律,并获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因其成绩优异,荣获杰出青年称号,同时获得“中山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深造,终获哈佛大学的法律博士。学成回到他的祖国时,已经是过了青年时期而进入“三十而立”的壮年了。

1981年学成回国的马英九,已是32岁(有文称是33岁)的壮年人了。屈指一算,他的求学时间是24年,而胡锦涛的求学时间只有14年。24年和14年的差别是10年,而且是黄金般的10年。其间除了时间的差别之外,在什么时代条件下求学?在什么学校求学就更为重要。难怪已经是党主席的马英九这样说:“虽然发生白色恐怖时,我还不满五岁,但我今天是国民党主席,我应该对这个党的历史负责,我应该向那些受难者道歉!”他还表示:对早年真正以颠覆政权为目的的共产党人,凡被处死或关押者,也作经济补偿。理由是:处理不合法!看起来,马英九的法律没有白学,为“学以致用”的古老格言,作了身体力行的榜样!

人们知道,在台湾的国民党为什么会在民主化的进程中丢掉执政权而变成在野党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官僚党的形象没有改变;二是党产问题(又称“黑金问题”)使人民不满意。马英九从连战手中接过党主席职务过后,把气派、威严的国民党总部大楼卖掉,并削减了九千多名党务工作人员。党务工作实行“义工制”,并称:国民党应该以零党产的清廉形象夺回执政权。

如果台海局势不发生意外(台湾海峡爆发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愚蠢战争)的话,马英九这匹黑马必将主持台湾政局。屈时台湾也必将成为促进大中华民国民主进程的推动力量,从而证明民主进程的世界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议报第301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7/0508/39993.html

相关新闻